主张全盘西化的一些人,经常写文章指责我国传统文化封闭、保守,其实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解得太少,只是想当然地说。由于地球上各地区有各自的地理环境,相应产生了不同的生产方式,文化的重点和核心价值观也就有着差别,但是不同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与交融过程中,各自都有所改变。
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中国是大陆国家,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容性,它无论内修或外治方面都有着开放的态势。在孔子的时代,儒家的内修不如道家深,只是在克己复礼、成仁与养浩然之气等浅层面上转圈子。后来周敦颐、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等学者吸取了道家与佛家的一些思想与方法,将儒释道三者融汇在一起,此后,传统文化变得更为丰富、更为深刻。
中国传统的儒家与道家文化在与外来佛教文化对接之中,表现出很强的同化力。中国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将外来文化元素搬过来用,而是将外来文化先转化而后吸纳。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儒、道之学相互交流、融合、吸纳、影响,结果儒家发展成理学,佛教衍化成禅宗。
“全盘西化论”者固执地认为儒家文化的包容性与同化力只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三纲五常,君臣父子等等都是统治之术。这显然缺乏历史与文化常识。其实儒学形成的初期是在民间流行的思想,在教育与祭祀中起一些指导作用,根本没介入国家上层。到了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是经董仲舒歪曲的儒学,与孔孟的原儒不但不一样,反而背道而驰。孔子提出儒学文化的核心为仁,这是对人性的光辉、文化根源的发现。
“仁”是对人之爱,是道德价值的自觉,对众生的不幸会同情,对社会的不平会不安,对生命的价值会提升。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仁政与大同理想,后被孟子发挥为以德服人的政治理念,而不是以暴政治人的王道思想。董仲舒、朱熹等人把三纲五常歪曲为统治之术,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相结合,僵化成一成不变的教条,成为统治百姓的意识形态,延续了两千多年,乃至许多学者都错将其与儒家文化混为一谈。儒学并不是僵化的教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主张“苟日新,日日新”的思想体系。它从来不拒绝自新,而是主张创新。儒家文化在历史上与外来文化对接之后,完全可以创新,我们应该有这种文化的自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文明、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提出:一是要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二是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三是要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四是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
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外文化交流的原则与我国文化建设的原则,做好对外文化对接工作和文化建设工作,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文/李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