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地里的马铃薯和葵花已经成熟。广袤的田地里,妇女们戴着口罩和围巾坐在地头削着甜菜,男人们跟在收割机的屁股后面,将翻出来的土豆收进尼龙袋里。
“你们尝尝这苤蓝有多好吃,又甜又脆。”9月24日,正在地里忙秋收的付占胜切开了一个苤蓝,除了递给客人们,自己也忍不住“咔哧”一口咬下去,笑嘻嘻地说:“吃上这苤蓝,就知道今年会有好收成。”
付占胜是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南店村的种植大户,从2010年就开始承包土地。今年他承包了380亩地,种植苤蓝、韩国黄芯白菜、水果玉米、荷兰豆、西葫芦等农作物。
南店村是巴音塔拉镇的贫困村之一,土地贫瘠,沙化严重,一直以种植葵花、玉米等作物为主。2014年,南店村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因地制宜筛选适合本村发展的脱贫致富项目,把发展壮大产业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并组建了农业合作社,实现订单种植,现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多元。
“虽然老早就开始承包土地,可是直到2014年才开始有了好的收益。”回想着以前种地的艰苦,付占胜很感慨。“我们村基础条件不好,都是沙地,没有水。全村100户左右人家,只有两口井。浇地的时候,村民不得不半夜排队。”
2014年,乌兰察布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在南店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按照“田成方、林成网、管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建设,亩投入1000元左右,上了膜下滴灌,全村4700多亩地都成了水浇地,一下子解决了村里的灌溉难题。村党支部书记曹美说:“过去,农作物在生长期最多浇3水,现在浇5水;以前浇地1个小时就得花20多块钱,现在1个小时只花10块钱。加上现在实行水肥一体化,农民种地真是省时省力省水。”
“和过去看天吃饭的日子比,现在收入已经翻番了。”付占胜底气十足。
今年,南店村全村种了500多亩水果玉米,村民李明明一家就种了60亩。“今年气候条件不行,伏天高温多雨,秋旱,种别的不挣钱。按今年收购价,亩均收入可达1000元,远高于其他作物的收益。”付占胜说,“这些水果玉米通过订单的方式已经全部卖给了北京的客商。一两天我家的秋收就结束了。今年收入30万元没问题!”(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