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思想 > 评论 正文   
【洞见】噪声污染不能成为治污盲点
内蒙古新闻网  16-10-17 10:28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杨文明

  假期想睡个好觉,没想到不容易:早上7时不到,隔壁装修的电钻就开始“突突”拆墙;夜里11时开始,工程车、渣土车就轰轰地进隔壁小区施工了。居民想投诉这些扰民的噪声,也不容易。

  首先是向谁举报。《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不同噪声归不同部门管理: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归环保部门管;交通运输噪声、生活噪声,原则上归公安部门管。像笔者遇到的半夜装运施工垃圾的情形,到底属于建筑施工噪声还是交通运输噪声、生活噪声?还真不容易区分。如果相关部门不作为,想找推诿理由却挺简单。

  再看取证。相对于空气、水、土壤污染,噪音污染具有时段性,一旦停止便很难取证。取证难就意味着处罚难。而事实上,噪音污染点多面广,如果不是群众举报,监管部门很难“未卜先知”。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给予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也就是说,公安机关第一次查处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时,只能处以警告;只有在警告后不改正的,才能罚款。可是小区装修、渣土车扰民等问题,往往持续时间并不久,真要实实在在地处罚极难。处罚很轻、监管很难,法规往往只能空转,违法者就容易肆无忌惮。

  渣土车为何夜半扰民?原因是市政管理部门严禁渣土车白天市区作业,这些大吨位、噪声大的渣土运输车只能选择深更半夜作业。如此规定说明,政策制定者并没有把噪声扰民当作什么大问题,这是噪声扰民投诉难、处罚轻的根源所在。因此,治理噪声扰民,首先需要被噪声困扰的居民有维权意识,一旦遇到噪声污染马上举报,而不能老是逆来顺受。只有如此,才能倒逼噪声制造者自觉守法。其次,有关部门要完善法规,严明执法。治噪不能光靠劝,该罚款就得罚款,还得往严里罚。只有这样,噪声污染才不至于成为环境治理盲点。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定格】内蒙古唯一一所朝鲜族学校是这样上课的
【现场】供热开始了
【表情】聆听革命故事 传承红色思想
【定格】国际盲人节 小学生亲身体验盲人的“黑暗世界”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关于对拟任厅局级领导干部进行公示的公告
• 呼和浩特七位副市长集体亮相 详解重大民生工程进展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依法对陶淑菊决定逮捕
• 内蒙古羊价缘何持续走低?
• 自治区计生协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李纪恒布小林作重要批示
• 【定格】今夜,请到呼和浩特来看桥!
• 29省份明确陪产假期限 快看看你能休多久?
专题推荐
深改组1000天
【专题】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迎接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点赞百名好支书
• 【专题】治国理政进行时
• 【专题】亮丽风景线·走遍内蒙古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