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农区幼儿园海区十幼
海勃湾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力打造教育强区
近日记者前去海区团结小学采访,看到学校环境焕然一新。学校新建了大门,结束了10年无校门的历史。继去年海区政府投入380万元为团结小学新建学生食堂、塑胶跑道和人造草坪足球场后,今年又投入420万元用于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图书室、书法教室、科学实验室、美术教室、体育活动室等24间库室进行改造,还对乡村学校少年宫进行整体设计,还原了建国初期农舍的样子,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变化,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校长陈桦说,“‘义教均衡’带给农区学校的变化是最大的,最大的受益者是农区的孩子,他们享受到了与城区学校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
海区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任务来抓,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近三年义务教育均实现了“三个增长”。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每年补助126万元,全部用于义务教育,2013年至2015年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全部拨付用于教育事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海区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完善中小学硬件设施。近年来,累计投资8亿余元,新建、改扩建82个教育项目,对全区所有中小学进行了一轮整体改造,提前一年完成了“校安工程”建设任务。同时,为各中小学补充完善了一批教学设备,健康饮水系统全部建成投用,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近三年,海区共招聘教师227名,全部充实到教学一线,其中24名分配到农区学校任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累计培训教师10717人次,专业化、专家型教师梯队逐步形成;2011年以来投入2100多万元完成了全区教师岗位设置及聘用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努力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平等受教育权
2012年,海区选定四中、光明路小学和实验小学西校区3所试点学校,从人、财、物、政策等各方面予以倾斜扶持,开展第一轮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作,三年来,3所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满意度逐年提高。2015年,又选定五中、四小、八小作为第二轮薄改学校,各项工作已全面推开。全区各中小学与区内外名校合作办学,交流教学管理经验,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区教育教学水平。
海区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和“名师带头人”到偏远学校和其他学校任教、兼课,通过献课、教研交流等方式,加强校际间的教学交流与合作,同时选拔和调整优秀领导干部到薄弱学校任职,逐步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海区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施“阳光招生”和“阳光分班”等政策,切实保障每个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制定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有效保障了校园安全。
自2007年以来,海区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待遇,实现“零收费”上学。截至目前,享受优惠政策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累计达50万人次,补助资金9800多万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广泛参与的关爱留守儿童体系及监测机制,组织开展可持续关爱服务、救助帮扶活动,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相衔接的关爱服务网络。海区将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并统筹安排实施,逐步提高学前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比例,达到了自治区规定标准。
近年来,海区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发展战略,把教育作为打造区域中心软环境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面加强各学校软、硬件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海区整体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质量逐年提高,先后获得“全国两基巩固提高先进区”、“国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优秀项目团队暨知行中国示范区”、“自治区推进素质教育实验区”等多项荣誉。
海南区: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今年秋季开学,记者在海南区西卓子山学校看到,崭新的教学楼、新颖别致的楼道文化、功能齐备的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借海南区迎接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的大好时机,今年区政府投入近140万元,为学校配齐了仪器设备,保证了日常教学和活动的开展。”校长武粉莲介绍,“依托市区两级文明办关于乡村少年宫的建设项目,建成了音乐、美术、体育、劳技、书法、心理咨询室等各类专用教室及图书室。办学条件的改善,使全校师生信心十足,集中精力致力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近年来,海南区委、区政府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将“推进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核心理念,紧紧抓住办学条件、教师资源以及教育质量等重点环节,努力促进义务教育工作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
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海南区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严格按照要求做到义务教育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列,并确保“三个增长”。2010年以来,海南区以教育资源整合为契机,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着力解决城区个别学校班额过大、农区寄宿制学校设施配套不全、办学条件简陋等突出问题,共投入2.37亿元,通过加固、改扩建、新建、购买教学设备等方式,确保所有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标准。
均衡资源配置加强队伍建设
海南区大力推行以聘用制为核心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研员全员聘用,全面推进师资队伍均衡配置;制定了《海南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区域内交流轮岗实施方案》,选派一批优秀骨干教师、校(园)长到农区和薄弱学校任职。2013年以来,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储备等形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64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其中54名分配到薄弱学校任教,同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逐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2011年,全区共投入1000多万元,在全市三区率先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并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年聘任一次;制定了《海南区教职工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每年对市、区两级优秀、骨干教师进行表彰奖励,为教师免费体检一次,提高教师待遇。
关注随迁子女留守儿童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
海南区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及财政保障体系,确保与当地适龄儿童享有同等入学机会;开展了“周末妈妈”“周末爸爸”“爱心妈妈”等多种形式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留守儿童及贫困家庭学生捐赠图书、文化用品,并建立了长期的资助关系,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建立档案,让他们在小学和特殊学校随班就读。
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
海南区认真落实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计划,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海南区建立了小学对初中“对口直升”“就近入学”“划片招生”等升学制度,杜绝各种形式的选拔性入学考试和违规编班,进一步促进校际间生源均衡。
海南区以名师兴教工程、亮点打造工程、环境育人工程建设为引领,促进学校均衡发展,逐步形成“校校有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办学模式,实现“建设高品质学校,打造有特色教育”的目标。
乌达区: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近年来,乌达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以校安工程建设为契机,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以“优质、均衡、高效”为目标,对中小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齐教学仪器设备
乌达区累计投入5.88亿元,建成30余个项目,基本完成了十二中、十六中、北师大乌海附校、团结路小学、胜利街小学和巴音赛街小学6所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任务。教学仪器设备配备基本符合自治区标准,安保人员、设备全部符合国颁标准。2013年、2014年、2015年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6.76%、14.78%、15.69%。乌达区将教师培训列入财政预算,将教师工资总额的1.5%用于教师培训,教育费附加中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费按照15%足额补拨,农区学校将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
均衡配置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资源
乌达区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先后于2008年、2012年组织了两轮校(园)长、副校(园)长全员竞聘工作,所有校长(含副校长)基本上都轮换了1-2所学校任职,使校长们先进的办学理念、成功的办学经验在区域内不同学校间交流传播。继2014年完成全区教育系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工作后,2015年乌达区全面推行了中小学、幼儿园全员竞聘工作,共有112名矿区学校的教师竞聘到城区学校任教,进一步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2010年以来,乌达区累计面向全国知名师范院校招聘优秀本科大学生356人、研究生35人,极大地充实了一线教师队伍力量。
多项措施并举提高办学水平
乌达区不断增加教育资源供给,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教育费附加征收和管理,切实提高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乌达区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记者郭秀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