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域点睛 地方时评 呼和浩特 包头 鄂尔多斯 呼伦贝尔 赤峰 通辽 兴安盟 锡林郭勒 乌兰察布 巴彦淖尔 乌海 阿拉善 满洲里 二连浩特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要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红苹果铺就幸福路——宁城县山丘区农民依靠林果业脱贫增收
内蒙古新闻网  16-11-02 11:30 打印本页 来源: 赤峰日报  
 

  行走在中京大地,随处可以看到运输苹果的车辆,一处处苹果园里也是欢声笑语。红红的苹果甜在嘴里,更甜在果农的心里……

  赤峰市宁城县位于优质大苹果栽培区北缘,有着得天独厚的小气候条件。多年来,该县将以苹果为主的经济林作为农村经济和山丘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重点推进,建设了驿马吐川、坤头河川、黑里河川三条林果经济产业带,林果业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铁杆庄稼”。截至目前,全县果树经济林发展到17.9万亩,覆盖16个镇乡街、148个行政村,从业2.1万户、9.5万人,带动贫困户2856户、9560人实现脱贫。现有五化、小城子、大城子、三座店、汐子万亩林果基地5处,马营子等千亩以上林果产业园35处,精品示范园9处,观光采摘园105处。其中进入盛果期果树面积达6.5万亩,年产水果13万吨,产值6.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超过1000元。宁城县先后获评“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全国蒙富苹果标准化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

  宁城地域栽培的苹果由于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青睐,2015年7月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取得“宁城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入选全国首批名特优产品目录,让许多人重新找回了小时候吃的苹果的味道。该县成立果树经济林协会,现有林果专业合作社16家,其中百氏兴林果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寒富苹果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60岁的老党员何秀庆所在的长皋村是一个蒙古族占多数的民族村,全村耕地4200多亩,都是靠天吃饭的山坡地,在没有种植果树之前,这里是有名的穷山沟。据何秀庆讲,上世纪80年代,他联合村里三户村民开发荒山荒坡栽培果树,当时由于缺少经验、缺乏技术,结果以失败告终。自1992年开始,在县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何秀庆逐渐掌握了果树栽培和管理技术,先后在30多亩荒山上全部栽植了苹果、梨和梨枣树苗,如今果园成了全家的绿色银行。依靠果园收入,何秀庆帮助大儿子成家立业,供养小儿子读完大学,自己还建造了两处房子,买了三台车,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在何秀庆的带动下,长皋村村民通过开发荒山荒坡建起果园5500多亩,几乎家家都有果园,大户年收入二三十万元,小户也收入三四万元。以前本村的姑娘都不愿意留在这穷山沟,现在外村的姑娘都争着想嫁进来。

  随着宁城苹果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该县林果产业已成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一项富民产业。宁城县委、政府和县林业主管部门适时引导果农在规模面积增加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果品质量,让科技引领绿色优质林果产业提质增效。

  在宁城县八座台富硒林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树春的富硒苹果园里,几名本村妇女正忙着为北京来的客户选果、装箱、打包。

  53岁的王树春从2008年开始培育富硒苹果,至今已有八个年头。他家的28亩富硒苹果园已连续6年稳产,而且果树抗病、抗寒能力强,不但含糖分高、口感好,而且具有保健功效,价格也比普通苹果高,销往北京、沈阳、大连等大中城市。去年,他带着自家出产的富硒苹果参加了在天津市举办的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尽管售价每公斤16元,他带去的500多公斤苹果还是在一天之内被抢购一空。去年宁城县八座台富硒林果专业合作社获评“全国绿色农业特产示范基地”称号,其注册的“葫芦峪”牌商标获评“全国十大富硒品牌”。王树春本人是全国优质农产品质控中心会员,其富硒果品可以直接进入全国农产品精品馆销售。如今已掌握了富硒产品生产技术的王树春准备借助国家大力发展富硒产品时机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大干一场。去年他进行了富硒谷子试种,产品一经推出便供不应求。今年他计划投资富硒蛋鸡养殖业,在广阔的田野里打造自己的硒产品王国,并以此带动当地群众在脱贫致富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如今,尝到甜头的果农与当地政府、林业部门一道,用智慧与汗水推动着这个精准扶贫、精准同步小康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小苹果发展成为解决同步小康困境的大产业。据宁城县林业局负责同志介绍,到2020年,全县果树经济林将达到25万亩以上,盛果期果树面积达到17万亩,年产果品达到28万吨,农民人均增收2800元,力争把“宁城苹果”打造成驰名品牌,将宁城县建成内蒙古自治区林果产业第一大县。(记者 马旭明)

[责任编辑 郭志伟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现场】呼和浩特至通辽再增一条往返航班
免费体检
音乐传递梦想
【定格】世界勤俭日:孩子们巧手变废为宝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鲁迅是“暖男”!快快来看,114年老照片!
• 没有添加剂,就是“绿色食品”吗?
• 用了这么久,身份证有国徽的才是正面,你知道吗?
• 涨姿势!看李安新片前你需知道这几个问题
• 绝望不?全球男女薪酬平等预计还要170年!
• 自治区党委召开全区领导干部大会 李纪恒传达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 秋季食补四件宝 我说你看身体好!
专题推荐
深改组1000天
【专题】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迎接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点赞百名好支书
• 【专题】亮丽风景线·走遍内蒙古
• 【专题】第十三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