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黄河之滨的乌海硕果满枝,处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盛景,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乌海市第七次代表大会又一次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乌海绘就了发展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今后,乌海市将按照业态兴城、生态立城、形态塑城、文态筑城、动态创城的“五态一体”发展理念,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乘势而为,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努力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
爱生态如爱眼睛
自治区领导在乌海调研时曾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作为最大的民生,关系群众福祉、关乎长远发展。多年来,乌海市一直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中心工作加以推进。面对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大气污染、工业废物排放等繁重的环境综合治理任务,该市在引进延伸产业链重点项目,减少传统产业污染存量的同时,发展新兴产业控制环保增量,通过实施光伏新能源产业、科普教育和户外体验等绿色产业,加大矿区环境综合治理能力,大力推进空气污染、水污染治理。2016年,乌海打出一系列环保组合拳:实施767个大气环境综合整治项目、9大工程推进面源污染治理、打响了矿区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对环境保护的不懈努力换来的是乌海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在中共乌海市第七次党代会上,乌海市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出了新的部署。今后,乌海市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生态立城的理念,走绿色化发展之路。该市将立足山环水绕的自然格局和滨水园林的城市特点,保护好湖和沙,做足做活绿和特。并建设以乌海湖为核心,以沿边、沿路、沿山和沿河防护林为主的生态绿化带,打造以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为节点的生态功能区系统。同时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步伐。
该市将深入推进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电力企业超低排放改造,严格控制扬尘等面源污染,开展化工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着力改善空气质量。并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把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严格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质监测。同时,积极推进矿区环境恢复治理,依法开展煤炭企业整顿和资源枯竭矿井关闭工作,大力实施排土场、矸石山灭火和扬尘治理工程。完善矿山企业生态环境准入、退出机制,落实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强化企业生态环境治理主体责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矿区环境治理。并以实施生态农业为重点,积极推进矿山地质公园、历史遗留地质环境治理等项目,实现矿区生态环境根本改善。
产业转型有新招
这几天,位于乌海市乌达工业园区内的源宏精细化工医药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一期项目厂区内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该企业虽然是今年刚刚投产,但产品一上市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9.76亿元,分两期建设,主要生产医药原料药等精细化工产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乌海地区可以满足企业生产60%的辅助原料及所有配套设施,相比浙江地区可节省25%左右的成本,而且周边300公里内可以满足企业生产所需的全部辅料,在乌海投资建厂有着得天独厚的成本优势。
不仅是源宏精细化工企业,如今,东源科技、恒业成有机硅、佳瑞米草铵膦等一大批精细化工企业相继落户乌海并建成投产。近年来,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占该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提高。据统计,该市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已由2010年的47.7%提高到了65.9%。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乌海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中共乌海市第七次党代会上,乌海市更是为未来一个时期产业转型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今后,乌海市将按照业态兴城的理念,统筹谋划产业结构和园区布局,积极构建符合地区实际、体现资源禀赋的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不断增强地区综合实力。该市将把信息化作为牵引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主导产业改造、延伸、耦合发展,并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实现新旧动能混合发力、平稳转换。该市将大力实施“焦炭气化”战略,引导煤焦企业延伸发展LNG、甲醇、烯烃等下游产业链,实现煤焦生产加工基地向清洁能源生产和加工基地转变。同时,乌海市将着力培育壮大特色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支柱产业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加强与环渤海、长三角等地区精细化工产业对接,带动相关产业循环式改造、一体化发展。推动火电、抽水蓄能电站、光伏发电等多能互补的能源互联网一体运作。该市将加快建设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等自治区新型科研开发机构和军民融合产业化中心,强化科技对主导产业的服务与支撑。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自主研发品牌、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示范企业。
此外,乌海市将推动服务业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并将坚持以产业化的思维经营农业、以市场化的手段营销农业,继续走“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加快建设沙漠葡萄酒生产中心、沙漠葡萄酒文化中心,促进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全力打造中国·乌海沙漠原生态葡萄酒庄之都。
城市发展有目标
今年国庆期间,拥有118平方公里水面的乌海湖吸引了众多乌海及周边地区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据统计,“十一”黄金周,乌海湖景区共接待游客8万人次。如今,乌海湖已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圣地,还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近年来,依托境内的大山、大漠、大湖等旅游资源,乌海市积极推进城市转型,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打造中国西部区域旅游集散地和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曾经的“煤城”正在向“湖城”转变。
今后,乌海市将坚持形态塑城、文态铸城、动态创城的理念,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构建城市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城市转型,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
该市将构建以湖为核、以河为轴,环湖沿河布局的城市新格局。并将依托亲水临沙的空间优势,努力做好水和沙的文章,打造独具特色、不可复制的生态乌海新城。同时,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并将促进新旧城区同步发展,协调推进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区更新改造,争取列入国家地下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乌海市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棚改任务,彻底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该市还将坚持教育优先战略,高起点谋划学前教育,推动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逐步实现全市免费学前教育,建成具有较大区域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高水平高中教育体系。同时发挥工业集中的地区优势,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建设自治区西部职业教育中心。并加快健康乌海建设,健全覆盖全市和服务周边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该市将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高水平文化惠民工程,加快优质文化资源向农区延伸、向基层拓展,打造“城区十五分钟、农区五公里”文化圈。同时加快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促进书法文化、蒙元文化、草原文化、赏石文化多元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城市转型发展新的增长极。并将继续办好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这一文化品牌,持续提升“中国书法城·乌海”城市名片影响力。
乌海市还将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建设乌海到银川高速铁路,促进三区快速通道向周边工业园区延伸,发挥沿黄沿线经济带节点城市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呼包银榆一体化发展战略,持续深化蒙宁陕甘毗邻地区合作发展,着力建设自治区向西向南开放窗口。并促进市域内人流、物流、车流、资金流、信息流“五流”畅通,着力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人才集聚中心、物流中心重要的交通、金融及信息中心。(郝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