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党代会五大理念报道之一
偏远小村发展的新动力——乌兰察布市城乡同频共振和谐发展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皇甫美鲜)“已装修完了,初九搬家!”这几日,察右后旗大六号镇四道沟村贫困户孙宽心里别提多敞亮了。
孙宽的新家便是乌兰察布市实施“整治小村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镇政府所在地建起的移民新村。全村共有294户,550间新房,900多人,迁移村民涉及周边20多个小村。
冬日阳光下,移民新村的农舍青砖黛瓦白墙分外靓丽。这仅是乌兰察布市遵循协调发展理念,激活偏远农村发展动力,奏响城乡同频共振和谐发展的一个缩影。
“十二五”期间,乌兰察布市结合美丽乡村、脱贫致富和生态建设,坚持“三三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全面落实,实现了城乡面貌和文明程度的双变化,城镇化率提高了4.7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城建投资1002亿元,是“十一五”的3.4倍,建成区面积由152平方公里扩大到21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一市两区三组团”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面推进“五城联创”,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城市形象和品位显著提升;在农村牧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23亿元,是“十一五”的3.3倍,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乌兰察布市是典型的贫困地区,11个旗县市区中有8个国贫县、2个区贫县。全市8000个自然村,30户以下的自然村占一半以上,且外出人口多。如何做到使偏远小村与全市发展的同频共振?今年,该市在总结前2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制定出台了《乌兰察布市小村整合与易地扶贫搬迁指导意见》,把全市村庄分成3类,实施了推进美丽乡村工程;特别对2000个立地条件差的偏远小村,结合易地移民搬迁,实施小村整合、易地搬迁。
该市在具体操作中采取了建设移民新村、向中心村靠拢、进城入镇等措施,2016年全市计划整合撤并村庄1154个,新建移民新村180处,向中心村靠拢384处,新建幸福院64处。
商都县三大顷乡史家村村民居住比较分散,村里建设通村公路和街巷硬化需要70万元的工程款,可如果与相隔一条集商路的二垮店村整合建设,包括电、自来水、街巷硬化、广场、卫生院、超市等,能节省80多万元。据了解,该市本着共享公共服务、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实施搬迁整合,可节约三分之二的资金,这样一来,全市可减少投入40亿元左右。
偏远小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关键是“搬得出、稳得住、有收入”。为实现这一目标,乌兰察布市出台了小村搬迁土地流转方案,由旗县政府主导迁出区的土地流转工作。今明2年计划完成土地流转200万亩,流转补贴价格年均每亩不低于100元,搬迁户享受的涉农补贴政策不变。目前,该市已完成流转土地56.4万亩。
察右前旗三岔口乡小土城村距离机场和集宁区较近,年轻村民大多外出打工,1000亩土地中有700亩撂荒。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在对口帮扶单位帮助下,香岛现代(光伏)农业产业园区精准扶贫项目落户小土城村,项目计划流转土地10700亩,占村土地的50%以上。
“村党支部引进的这一项目,给我们带来了大实惠。”58岁的席美高兴地说,以前种地收入不稳定,现在土地流转20亩,每亩1年补贴380元,在项目上打工每月2400元,加上加班费,一月打工收入就能拿3000元。
据统计,该市目前已有4个国家级、91个自治区级、100个市级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农牧户建起利益联结机制,入股、就业、产加销链接的贫困人口有6379人。
协调发展,让农牧民收入年年增加,也让脱贫达小康的步伐迈得更大。经过几年发展,该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已由2011年的5092元,达到2015年的842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