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要闻|现场报 正文   
【发展|全景图】内蒙古:向着农牧业强区挺进
内蒙古新闻网  16-11-26 01:50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绿色化——一个个深度影响乃至决定内蒙古发展前途与命运的“五化”关键词,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广受关注。
  时光勾画发展年轮,刻下内蒙古前行的脚印。以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为节点,站在又一个5年的发展起点,一系列无法回避的命题继往开来——过去5年,内蒙古在“五化”发展之路上留下了什么?展望未来,内蒙古的“五化”发展之路怎么走?……无论哪一个命题,都关乎如何继续谱写好中国梦的内蒙古篇章。
  而梦想的实现,总是充满艰辛的奋斗。
  这是一次饱含奋斗激情的跨越——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全区“五化”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
  梦想的实现,总是蕴含不断追求卓越的远大抱负。
  这是一个蕴含使命担当的重要节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促进“五化”协同,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必然选择,要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深度融合、深层互动,充分发挥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农牧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和绿色化的引领作用,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我区现代化建设。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必将科学规划、激情描绘出未来5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在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路上,内蒙古促进“五化”协同发展也必将焕发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为此,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期间,针对促进“五化”协同,本报隆重推出系列特刊进行解读。今日推出——
内蒙古:向着现代化农牧业强区挺进
  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思路篇

  农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

  为了继续谱写好中国梦的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篇章,就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间内蒙古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与思路,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李纪恒书记在我区部分盟市调研期间的讲话中,都进行了站位高远的谋划——

  ●要坚持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坚守耕地红线,推进土地草牧场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农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业园区等新型经营主体。

  ●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积极调整种养结构,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扩大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建设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带和大宗农畜产品主产区。

  ●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稳步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促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提升乳肉绒等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

  ●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绿色农牧业、节水农牧业、效益农牧业,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打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品牌,推进农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

  ●要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和草原保护制度,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要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大力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要扬优势强产业,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大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推动经济转型、社会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多做贡献。

  ●要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步伐,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农牧业产业化部门解读篇

  在更高层次上推进

  ——访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郭健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坚决守住发展、生态、民生底线,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这为下一步谱写农牧业现代化新篇章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就如何推进我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本报记者专访了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郭健。

  郭健指出,农牧业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新的发展成就。农畜产品持续增产,农牧民持续增收,草原生态持续好转,农牧业经济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保障作用,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内蒙古仍属于欠发达地区,我区农牧业当前最大、最现实的问题在于,创新发展不够充分,协调发展不够均衡,绿色发展动力不足,农牧业现代化在五化推进中还是短板,还是弱项。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主动融入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引领农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五化”协同发展,在当前这个重大战略机遇期显得尤为迫切。

  郭健认为,我区农牧业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发展绿色农牧业、节水农牧业、效益农牧业潜力巨大,蕴藏着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巨大活力。今后,全区农牧业系统将以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路径为指南,努力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取得新成效。要充分发挥农牧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和绿色化的引领作用,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产业扶贫、推进“互联网+农牧业”,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我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实现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具体落到实处,要做好以下三项主要工作。

  一是强基础,调结构。创新是引领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是补齐农牧业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我区要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激发农村牧区发展活力,首先要全面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草原建设,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出发点,针对我区玉米“一粮独大”,牲畜“一羊独大”问题,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羊增牛扩猪禽”战略。抓住国家“粮改饲”和促进草牧业发展的有力契机,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农畜产品结构,大力推进“农牧结合”,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实施“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逐步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增加青贮专用玉米和苜蓿等饲料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

  二是抓改革,转方式。绿色发展是农牧业和农村发展的核心要义,开放发展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在推进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进程中,我区要以深化农牧业改革为统领,加快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草原确权承包工作,积极引导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扎实深化农垦改革,抓好利益联结机制的落实;要坚持把农牧业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向科技要产出、要效益。要以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和效益为基点,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向上游延伸,开辟原料基地,承接一产;向下游拓展,发展精深加工和商贸流通,打通三产,以此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农牧业体系。

  三是促增收,保安全。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体现,也是动员农牧民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因此,千方百计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是当前农牧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我区农牧民收入比全国平均值偏低的现状,下一步,要努力提高农牧民的非农收入,扩大农牧民增收渠道,加大农牧民培训力度,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加快推进土地、草原确权承包进度,盘活土地、草牧场,增加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让更多的农牧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安全就是要强化执法监督,依法依规保障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打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做到既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又保障我区生态安全。(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慧玲)

  农牧业现代化专家展望篇

  “三大体系”是抓手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农牧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促进“五化”协同,描绘了自治区“三农三牧”发展的新蓝图,为全区农牧业发展、农村牧区繁荣、农牧民富裕提供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新时期,我区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为抓手,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把农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彻底转到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体而言,就是加大农牧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健全激励机制,突破农牧业科技创新的制度障碍;加大政府农牧业科技投入力度,把农牧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牧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和强度;加强农牧业技术推广,建立多元化的农牧业推广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牧区教育和农牧民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作用。

  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提高农牧业整体竞争力,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我区农牧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强生产、加工、储藏、包装、流通、销售各环节,促进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农牧业全产业链。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带和大宗农畜产品主产区,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围绕消费需求调整优化生产结构,改变玉米和肉羊两个“独大”现象。扩大具有区域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畜产品种植面积和养殖数量。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培育分享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提升加工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拓展农牧民增收领域。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以专业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为依托,转变农牧业资源利用方式,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通过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从田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链条,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扎实推进土地草牧场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发挥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规模适度经营引领作用。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推广订单合同型、价格保护型、股份合作型、服务协作型、流转聘工型等利益联结模式。在财政、金融、保险、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发展壮大,并使其逐步成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主导力量。鼓励农牧民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使农民获得更多增值收益。

  未来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将不断提高我区农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推动“三农三牧”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赵秀清)

  农牧业现代化成就梳理篇

  沃野田畴喜事多

  2015年,呼伦贝尔市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促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针对144家重点龙头企业和140家合作社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共推出16种针对新型农牧经营主体的涉农信贷产品,贷款91.84亿元,受益农户6.11万户。

  近年来,我区在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565.4亿斤,比2010年增长31%,5年平均增速5.6%。粮食产量由2010年全国第11位上升到第10位,人均粮食占有量居全国第3位,我区已成为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畜牧业实现“十一连稳”:2015年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达到1.36亿头只,比2010年增长25.8%,5年平均增速4.7%。羊存栏连续两年超过1亿只,达到1.07亿只。

  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不折不扣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圆满完成了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项目工程。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全区草原建设总规模连续5年保持在4700万亩以上。2015年全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达到44%,比2010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基本恢复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水平。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58.9%,比2010年提高5.6个百分点。现有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556家、上市公司29家,农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达到66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的比例达到38%。有214万户农牧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纯收入4829元,占全区农牧民可支配收入的44.8%。

  农牧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2015年全区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1.8%,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家畜改良率达到95%和96%。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4个百分点。

  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初见成效。成功举办了四届绿色农畜产品博览会、首届中蒙博览会绿色农畜产品展、首届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北京)展销会;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了“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展示展销精品馆”。特别是重点发展农畜产品电子商务,开通了“蒙优汇”电商平台,在淘宝、天猫、阿里巴巴、京东、1号店等知名网站都设立了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网店。初步构建起“电商平台+展示直销中心+零售体验店”的全方位、立体式销售模式。

  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的召开,内蒙古的农牧业现代化定会再创辉煌。(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慧玲)

  农牧业产业化记者讲述篇

  ▲ 主持人语: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期间,本报在12个盟市设立12个采访小分队,以主持人与记者互动方式,从小角度、多视角出发,展示“五化”成果,讲述“五化”故事,展望美好未来。本期特刊,我们以“农牧业现代化”为主题,连线通辽、锡林郭勒、巴彦淖尔三地驻站记者,结合当地实际畅谈农牧业现代化发展。

  ▲ 主持人:张慧玲

  连线记者:郭洪申 内蒙古日报通辽记者站 巴依斯古楞 内蒙古日报锡林郭勒记者站 韩继旺 内蒙古日报巴彦淖尔记者站

现代农业

  通辽市:用改革破解玉米种植难题

  主持人:近年来,通辽加快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持续发力,加快推进由种植粮食为主向种养加结合转变,破解农民增收难题。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期间,本报记者郭洪申走进通辽探寻农牧业结构调整给农牧民带来的新成果。

  郭洪申:现在正是忙碌了一年的农民开始话收成、算细账的时节。开鲁县东风镇六合堂村农民王继龙算出了年终账:种红辣椒50亩,收入10余万元。他感慨地说:“谁说种田不挣钱?只要调好结构,选准方向,科学种植,种田照样挣钱。现在靠种田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了!”

  在距离开鲁县200公里的扎鲁特旗查布嘎图苏木北乌嘎查村民额尔敦宝力高也在算收入账。他承包的200亩土地,今年种了180亩青贮和20亩玉米。“要不是家里的羊需要精饲料,那20亩地也不留,全种青贮!”额尔敦宝力高说,“青贮一直是我们这儿的紧俏货,我种的青贮,今年亩产量达到5吨,一吨青贮按500元计算,加上每亩160元的政府补贴,去掉费用,一亩纯收入2000元,仅青贮一项就收入36万元。”

  主持人:通辽市近200万农牧民,种了几十年玉米,一下子能转过来吗?

  郭洪申:从去年开始,通辽市就因地制宜、适地适策,采取“保”、“压”、“稳”、“退”相结合的办法,加快推进种养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种植粮食为主向种养结合转变,加快粮改饲步伐,全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使畜牧业产值在农牧业中的比重提高到50%。2016年,全市节水高产高效玉米生产功能区达到900万亩;建设完成了粮改饲全株青贮饲料基地450万亩;种植红干椒45万亩、荞麦36万亩、药材7万亩,特色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

  主持人:通辽市在农牧业产业化方面有什么新举措?

  郭洪申:据了解,通辽市在提升龙头企业加工能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上做足了文章。玉米生物产业重点打造了科尔沁区、开鲁2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所产玉米55%就地加工转化目标,推进产品向酸、糖、胶、醇、药等深加工方向转变,实现销售收入160亿元以上。并重点推进科尔沁肉牛产业园项目、邦杰公司肉牛加工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时立足资源优势,引进一批肉类加工大项目、好项目,预计年内可加工转化肉牛20万头、肉羊300万只、生猪120万口、禽类2000万羽,实现销售收入17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重点推进正达粮油、清谷新禾、禾丰、人禾斋等企业提质升级、拓展品牌能力。推进天浪食品、荞泰生物、绿州食品等重点项目投产达效,年末,可加工转化杂粮杂豆12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

  何永贵:我们有了更大的致富空间

  主持人:通辽市是自治区农牧业大市,在推动农牧业现化代进程中,有许多农牧民受益。本报记者郭洪申走访了科左中旗敖包苏木关家嘎查村民何永贵,听一听何永贵的讲述。

  郭洪申:11月24日,记者走进何永贵家,他正在收看自治区十次党代会报道。“一入冬就到了我们建筑工程队的闲暇时节,我每年都利用这段时间学习充电,了解各级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自治区党代会这样的大事怎么能错过呢?”

  何永贵是关家嘎查小有名气的建筑工程队队长,每年都会带几十名村民外出务工,好多建筑工地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主持人:何永贵在外承包工程,他家的土地怎么种?今年的收入怎样?

  郭洪申:近两年,由于玉米价格上不来,种玉米不挣钱,嘎查两委开始引导村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并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今年改种红干椒。年初,何永贵把家里的20亩大田交给了合作社,统一种植和管护。没想到,秋后一算账,收入比种玉米亩增加了2倍,20亩地收入2万多元。

  何永贵说:“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托管,就可以放开手脚带领村民安心搞建筑工程了。前几年也在外面干活,但这20亩地牵扯了不少精力,顾这头就顾不了那头。今年大家一门心思搞建筑,工程队的信誉好了,活儿就多了,能多挣好几万。”

  主持人:何永贵同村村民的日子过得怎样?

  郭洪申:据何永贵介绍,在他们关家嘎查,比他富的人有很多。他们有的种红干椒、有的养牛、有的外出打工。全村173户人家,家家日子都越过越好。他说,走农牧业现代化路子,让村民有了更多的致富空间,村里人都住上了大砖房,光买小汽车的就有60多户。

  锡盟:打造世界级高端生态有机畜产品之都

  主持人: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进程,锡林郭勒盟这些年来做出了不懈努力,坐落于锡林浩特市的内蒙古大庄园实业有限公司便是一家现代化的农牧业龙头企业。下面,我们请正在这里采访的本报记者巴依斯古楞,介绍一下做大做强锡盟畜产品品牌的情况。

  巴依斯古楞:锡盟大庄园,世界共分享。”——这是9月12日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视察内蒙古大庄园实业有限公司时提出的殷切期望。李纪恒书记指出,希望企业提升当地畜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一定要做大做强锡盟生态羊品牌。

  当记者走进大庄园生产车间时,工人们正在各生产线上忙碌着。屠宰车间内,世界顶级的德国伴斯屠宰分割设备及真空蒸汽吸毛机、打毛机、扯皮机、液压剪等自动化设备正在高效率运转;在一墙之隔的分割车间,每一块肉都要经过64道管控工序、18道关键控制点层层把关,从进厂时的检验检疫到出厂时微生物、理化检测,任何一个环节数据不合格的肉制品,都不会流入市场。在锡盟大庄园,厂区是一个集食品安全、行业标准、生态环保、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智慧企业、动物福利、品牌塑造、产品品鉴、食品工业旅游于一体的行业示范园区。在食品安全控制与行业标准建设上,从待宰、检验检疫、屠宰、加工、分割到冷藏系统建设均引进世界一流设施设备。与此同时,该公司坚持制定和执行高于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引进世界先进企业管理理念,不断提升企业软硬件水平。

  如何将优质良种肉牛、肉羊转化为消费者放心的名牌商品?大庄园实业集团董事长陈希滨说:“我们将尽全力打造中国牛羊肉行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助推锡林郭勒成为世界级的高端生态有机畜产品之都。”据了解,锡盟大庄园项目全部达产后,每天能加工1万只羊和1000头肉牛。

  主持人:通过你的介绍,我们基本了解了大庄园是如何生产安全放心肉的,那么请你谈谈,在畜产品源头把控上,锡盟还有哪些具体措施?

  巴依斯古楞:今年,锡盟积极推进羊肉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年内建立了100万只肉羊的可追溯档案,争取用3至5年时间完成羊肉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全覆盖。

  与此同时,规划建立锡林郭勒盟牛羊肉交易中心,加快发展覆盖全盟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国家级区域畜产品特色检验检测和风险评估中心,在全国率先建立现代畜牧业大数据平台。建立优质肉牛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加强“锡林郭勒牛肉”品牌保护管理工作,实现从牧场到餐桌全过程的数字监控和质量追溯,打造高端生态畜产品品牌。

  塔林托亚:“减羊增牛”带来好光景

  主持人: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基层生产个体,牧民是怎样进行转型发展的?让我们连线本报记者巴依斯古楞,让他讲讲牧户通过转型发展带来的好光景。

  巴依斯古楞:来到阿巴嘎旗吉尔嘎朗图苏木巴雅尔图嘎查牧民塔林托亚家。放眼望去,草场上百十来头西门塔尔牛或躺或卧,皮光毛亮,悠闲自得。

  30岁的塔林托亚从传统养羊大户到减羊增牛的转变,是有账可算的。在羊价持续低迷的现时,今年他家总共出栏300多只羊,收入11.54万元,而今年出栏的60多头牛的收入就达27万元。塔林托亚对每年的收支都有详细记录。作为养殖大户,他家牲畜最多时有1100多只羊,年收入最高时达到40多万元。可从2014年开始,羊肉价格大幅下降,迫使他大量出栏羊,同时购进20多头西门塔尔牛。到今年,塔林托亚家的羊已减少到300只,而西门塔尔牛已发展到160多头。

  主持人:通过你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塔林托亚家的生产方式实现了初步转型。那么,锡林郭勒盟在推动转型发展中提出了怎样的发展战略?

  巴依斯古楞:今年,锡盟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目标,提出并实施了“减羊增牛”战略,大力发展优质良种肉牛产业,推动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今年出栏情况看,截至10月底,全盟已出栏大畜51.5万头、小畜1091.3万只。这个数字说明,通过实施“减羊增牛”战略,锡盟切实打破了“一羊独大”的局面,在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上迈出坚实一步;同时,“减羊增牛”不仅被广大牧民认可,并已成为他们增加收入、保护草原生态的有力举措。

  临河区:现代农业带火乡村旅游

  主持人: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如何在这方面谋篇布局?下面连线在临河区采访的本报记者韩继旺,让他谈谈临河区在这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韩继旺:近年来,临河区以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为目标,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业,加大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构建起粮、油、乳、肉、绒、番茄、脱水菜、饲草料8大优势产业和制药、酿造、炒货、木业4大特色产业。

  今年该区以耕地流转为契机,通过釆取“农户联建”“农企联建”和“企业承建、农民承租”等多种模式,推进设施农业连片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同时,通过实施“三通一平”配套、政府奖励补贴等激励政策,新建设施农业5657亩,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4.5万亩,利用率达到95.6%。建成干召浩彤、城关金榕、八一联丰、乌兰图克中泰4个集中连片设施农业示范园区。

  临河区依托恒丰、屯河、巴山、宏睿等龙头企业,加强小麦、玉米、花油葵、酱用番茄、脱水菜、肉羊养殖基地建设,产业化基地占全区总面积的90%以上。约有5.1万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占总农户的85%。

  该区充分发挥草原宏宝、富川肉羊示范园区的引领带动作用,抓好养殖基地、融资平台、产业链条和市场营销4大体系建设,规模化养殖水平稳步提升。今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66个,累计达到4023个,羊饲养量达到504万只,出栏325.7万只,肉羊规模化水平达到80%以上。

  主持人:农业+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是当前发展的大趋势,当地是如何规划做大休闲观光农业这块蛋糕的?

  韩继旺:临河区在壮大绿色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上,将观光休闲农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培育,通过做足做活“水、绿、文化”3篇文章,打造中泰、九庄、浩彤、金榕、四季青、思拜恩草莓庄园等休闲观光产业园区,推动旅游产业链向农村、农家延伸,扶持引导农家乐经营,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档次,吸引了大批游客在双休日、小长假期间驾车来到这里体验乡村田园生活。

  目前,临河区已建成浩彤现代农业观光园、浩澎现代农业观光园、四季青高科技生态园区等7家国家2A级景区;建成河套农庄、黄河渔村、白脑包渔村、金玥农业生态度假村等10多家自治区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八一乡联丰村、狼山镇富强五组、狼山镇光明十组、双河镇酒庄老镇、干召庙镇民主村等村组还荣登国家旅游局乡村旅游品牌榜单,以休闲观光农业为载体的乡村旅游正日渐红火。1至9月份临河区共接待旅游1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0%。

  樊晓霞:农家小院蕴含大商机

  主持人:河套地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11月23日,本报记者韩继旺走进临河区干召庙镇新利六组樊晓霞经营的“樊家小院”,近距离感受河套农家乐的红火景象。

  韩继旺:樊家小院给我的第一印象很不错,古朴绵延的游览步道,绿植点缀的生态餐厅,波光粼粼的天然湖面,风光旖旎的田园景致尽收眼底,仿佛走进了一处“世外桃源”。

  樊晓霞家的农家乐从1998年开始起步经营,逐渐发展壮大,到2011年发展到占地60多亩,水面100多亩,餐厅1000多平米的规模,人们可以在这里吃到自产的猪、鸡、鸭、鹅肉、鱼、蛋等绿色食品,体验湖边垂钓的乐趣,结伴到附近的果园、温室大棚釆摘新鲜果蔬。小院先后荣获“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自治区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等称号。夏天高峰期每天可接待游客500多人,年营业额达到400多万元,纯收入100万元。

  主持人:樊家小院这样的农家乐日渐红火,那它们对周边农户的带动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韩继旺:樊晓霞的农家乐毎年都会吸引大批市民前来体验游玩。在每年4—10月份旅游旺季,需要长期雇用周边农户15人到这里打工,年支付工资60多万元。整个餐厅食材除了自产的以外,许多肉食、果蔬也全部从周边农户采购,年购买金额超过80万元,有力地带动了周边村组特色种养业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环境大变样,从事农家乐的农户也越来越多。今年,樊家小院与附近的民主村千亩果园、四季青农业园区、浩彤现代农业观光园各个景点串联成线,通过开辟采摘游、吃春天开河鱼和冬天杀猪菜等特色服务活动吸引游客,帮助周边农户开拓新的增收致富渠道。

[责任编辑 杨文娟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