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金桥小学的教师正在向生们讲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学生们展示自己认识的“二十四节气”。
在该校红领巾科普气象站实地观测气候温度,让孩子们对气象有更深的了解。
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当地时间11月30日上午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2月1日,呼和浩特市金桥小学开展认识学习“二十四节气”特别课堂活动。课堂上,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并在该校红领巾科普气象站实地观测气候温度,让孩子们对气象有更深的了解。(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王磊 实习生图们摄影报道)
【链接】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用于指导农业耕种。东亚传统夏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分别根据日、月的运行制定: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为基准确定的,岁是以回归年(太阳年)为基准确定的。阳历每回归年约365.2422天,二十四节气据此而划分。由于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