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困扰村民多年的灌溉难问题解决了。在实现水畅其流、应浇尽浇的同时,水费也由原来的每亩50元减少到现在的每亩32元,仅此一项全村全年节省水费18万元左右,平均每位村民节省支出58元。
因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往举步维艰的产业调整工作大大加快,全村露地蔬菜面积从原来的不足2000亩猛增至3000亩,烤烟面积从原来的2000亩增加到3200亩,同时新增药材种植100余亩,全村总计增收300万元,人均增收达950元。与此同时,因为生产条件的根本改善,粮食作物产量增加100万公斤,增加收入130余万元,人均增收400余元。
德政工程奏强音,沃野平畴换新颜。行走在两间房村的街巷田畴间,随处都可感受到农民增收的喜悦。而这种变化,就发生在短短的两年间。
两间房村地处赤峰市区54公里处,全村889户、3197口人,有水浇地9437亩、山地600亩。2015年,松山区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以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投入财政资金1403万元,对该村集中连片的1万亩耕地进行了大规模综合治理。
新打机电井24眼,维修旧机电井13眼,架设输变电线路7.4公里,安装变压器30台,埋设管道94.42公里,管灌面积达到1万亩。整修机耕路14.74公里,建设井房37座,营造农田防护林20亩,科技示范推广面积0.9万亩,技术培训500人次……伴随着一次次日升日落,这一个个闪光的数字最终落地生根,化作了全体村民增收后的喜悦和发自肺腑的称赞。
两间房村五组村民刘义在土地治理完成后放开手脚,种植了40亩豆角、30亩青椒,年收入达30万元。站在自家刚刚落成的新居前,他由衷地说:“多亏了政府投钱,为我们搞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前也有种菜的想法,但就是不敢种。种菜得用水,以前的地虽然也能上水,但都是大水漫灌,费水费工又费时。现在好了,输水管就埋到地头,龙头一拧,想浇就浇,既省水省工又节省时间。”
因为项目建设的牵动,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像刘义一样,全村有近300户村民从事露地蔬菜生产,仅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大户就达30余户。规模生产带来规模效益,现在村里生产的蔬菜已经远销到大连、北京、山东、广州等地。
高标准农田建设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正在持续影响两间房村的未来。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镇村两级因势利导,加强市场建设,建成了5处占地各1000平方米的固定蔬菜销售点,成立了金川农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李庆军、杨明立、廉树青、陈永辉等积极为蔬菜种植户联系种子、寻找销路,每年收入达13万元以上。(驻站记者杨丛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