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要闻 > 科教文卫 正文   
前10月新增25.2万人 内蒙古高质量就业是如何推进的?
内蒙古新闻网  16-12-07 09:36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原标题:1-10月,我区城镇新增就业25.2万人

  如此高质量就业是如何推进的?

  让重点群体充分就业

  自治区各级政府着力促进实现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抓住培育发展产业的新机遇,在完善和落实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中,大力开发城镇就业岗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展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家庭服务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和新型业态中吸纳就业的规模在不断增加,各地依托优势产业、新建续建重大项目,增强吸纳就业能力。通过分级落实岗位对接、跟踪项目用工进展、强化信息对接、岗位对接和培训需求对接等措施,开发就业岗位,稳定就业规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保持了稳步增长。今年1-10月,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11.4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7.5%;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2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3%;失业人员再就业53381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07%;经申报认定的零就业家庭392户,帮助398人实现就业,实现10个工作日动态清零的目标;去产能职工安置4060人,占安置任务的73%。

  发展家庭服务业

  自治区积极落实国家发展家庭服务业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家庭服务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加快改造和升级步伐,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吸纳农牧民工稳定就业。通过实施教学联动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组织部分家庭服务业企业参加全国业务培训、对入选国家“千户百强”和自治区“百户十强”行列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委托北京大学进行全面培训,努力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储备。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对家庭服务企业师资展开培训,建立和储备行业师资库,并开展技能鉴定。在全国巾帼家政职业技能比赛中,内蒙古代表队预赛获第三名,仁和学员陈晓红养老护理比赛夺得预赛冠军。积极培育和打造自治区级家庭服务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多层次、多渠道举办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1-10月,全区家庭服务从业人员培训2.5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26%,同比增长12%。

  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与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印发了实施方案(2016-2020年),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残疾人都有机会接受至少一次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使具备一定创业条件或已创业的残疾人都有机会接受创业培训。组织实施就业技能实训基地、创业园孵化基地“以奖代补”项目。支持覆盖人口多、求职人员广、带动就业效果好、就业创业质量高的公共就业创业培训和实训项目,重点培育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技能提升培训的公共就业创业项目,对社会公认、就业创业率高且稳定的项目优先给予支持。各地客观公正地评选就业技能培训品牌,积极扩展地区辐射效应。把打造培训品牌和精品专业作为创新工作机制的突破口,努力提高技能培训质量。依据培训机构教学管理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品牌专业示范辐射效应和区域特色等,评选出39个培训专业品牌,目前已进入自治区评选阶段。

  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压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对就业的影响,在市场用工不足和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总体减弱的情况下,就业总量矛盾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为化解这些矛盾,今年,自治区聚焦稳定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着力抓好重点群体充分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带动就业、农牧民转移就业、发展家庭服务业、失业保险预防失业和稳定就业6项重点工作,1-10月份,实现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5.2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7%,城镇登记失业率3.63%,低于年度失业率控制目标0.37个百分点;农牧民转移就业253.3万人(其中新生代农牧民工68.8万人),完成年度计划103%,其中稳定转移6个月以上204.3万人(新生代农牧民工51.6万人),完成年计划102%。全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发挥失业保险金功能

  为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活力,自治区积极落实援企稳岗政策,自2016年5月1日起,将失业保险费率在2015年已降低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阶段性降至1.5%。其中用人单位失业保险费率由1.5%降至1%;职工个人失业保险费率维持0.5%不变。减低费率的期限暂按2年执行。今年以来,全区共认定享受政策的企业351户,补贴人数218439人,拨付补贴资金48756.3万元。自治区继续加大失业动态监测力度。通过举办政策、业务培训班,提升各级经办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全区失业动态监测企业达到4000家,监测企业户数位居全国第一,调查期监测在岗职工总数为97万多人,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房地产等16大行业,既有内资企业,也有港、澳、台商独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就业服务机构按月撰写分析报告,及时为自治区分析、研判就业形势提供参考和依据。自治区还积极推进参保扩面和失业保险费征缴核定工作,把失业保险费核定征缴目标任务纳入责任目标考核,促进应收尽收。截止10月底,全区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6.02亿元,基金支出11.11亿元,待遇领取人数58492人。

  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

  各地依托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五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继续开展东西劳务对接、京蒙劳务对接和周边劳务对接工作,以提升农牧民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鼓励和支持重点工程项目优先使用本地劳动力,积极促进农牧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8月份在赤峰市举办的京津冀蒙跨区域促进就业招聘会上,区内外近300家企业入场招聘,现场提供就业岗位近2万个,5952人达成就业意向。自治区还加大创业园和孵化基地建设力度,全力做好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各地认真落实各项创业政策,不断健全和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引导园区建设向系统化、规范化发展,形成了一批依托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建立起来的优秀产业园区,为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发挥着积极作用。仅兴安盟突泉县赛音花现代园区带动农牧民就近转移就业达到1000多人。与此同时,自治区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牧区发展带动就业。各地通过实施电子商务培训、电商创业孵化、特色电商品牌创建等项目,初步具备了开展网销网购、便民服务、信息交换、在线支付等农村牧区电子商务综合服务能力。呼和浩特和林县、赤峰市巴林右旗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与阿里巴巴、苏宁易购、淘宝、1号店、京东等第三方平台签署了建设合作协议和授权流程,不但为农村牧区特色产业外销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也有效拓展了农牧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渠道,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创业带动就业

  自治区积极夯实创业服务基础平台,完善创业服务模式。依托现有实体的公共服务场地增设或完善创业服务窗口,组建覆盖全区的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创业担保贷款中心,围绕提升创业服务能力,积极完善创业指导功能。为进一步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推广网络创业培训,制定出台了自治区创业培训师资管理业务操作指南。首次开展了两期自治区网络创业师资培训国家试点班,培训网络培训讲师59名。截止10月末,全区在册创业培训讲师达到1105人,经过定期年检并通过的创业培训讲师达到798人。自治区还积极组织开展创业示范店评选活动,营造创业良好氛围。今年,面向全区创业实体,根据创新意识、发展前景、带动就业效果等评选出自治区级创业示范店50家,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效应明显,营造了人人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社会氛围。(杨硕荣)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普法在身边
【定格】国际志愿者日:再携手,共享温馨社区
又是一年退伍季
【表情】又降温了,大家注意添衣保暖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定:宋亮任通辽市委常委、书记
• 内蒙古党委决定:张院忠同志任中共包头市委书记
• 赤峰12.03瓦斯爆炸事故32人遇难 149人安全升井
• 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实干与清廉——追记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孙凤鸣
• 赤峰市一煤矿发生爆炸事故 李纪恒对救援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布小林赶赴现场
• 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闭幕
• 油价年内第8次上调 明年起93号97号汽油退市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迎接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走千村万户 讲精彩故事】点赞百名好支书
• 【专题】亮丽风景线·走遍内蒙古
• 【专题】第十三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