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乌珠穆沁部落“祭火”和“祭火仪式”,可以追溯到“萨满教”盛行时期,历史悠久而仪式隆重的。史书记载“蒙古人早在两千年前就有崇尚烟火,围着炉火而祈祷狂欢。”的记录。据说是北方部落——匈奴、塔塔尔、北狄等形式游牧时期就有过“祭火”风俗。到了成吉思汗统一时期蒙古各部落各自进一步规范了“祭火”仪式和祭“敖包”等行为。这些记载足以说明蒙古人“祭火”风俗,随着各个朝代主权的巩固和变迁,明确规范了祭祀礼仪。乌珠穆沁“祭火”礼俗也随着朝代进步而规范传承至今。
关于“祭火”缘由
从乌珠穆沁“祭火”礼仪看,信奉“萨满教”色彩比较突出。比如祭天、火、风、习俗中可看得出敬天、地、水、火、风等人间“五大元素”学说贯穿始终。再后来随着佛教的兴盛“祭火”内容融入到了佛教礼俗中,祭祀方式又有了进一步规范化。产生了“火神君”画像、“火神”属于东天宫的学说。庙里供奉“火神像”、祭火时有请神送神程序,形成了“祭火”仪式由家庭女主人来主持等特殊风俗。有人则认为这些风俗“来源于母系社会”的传统,但多数学者认为“祭火”风俗还是起源于“萨满教理论”的。尤其蒙古人有过信奉萨满教的历史,由此还保留着“天地有灵、山水有情”等民间习俗。据《蒙古黄金史》等史书记载:“公元1500年、巴图孟克汗西征时有乌珠穆沁军事额勒登太(军事)给可汗占卜卦相、运用水火不相容……”等阴阳学说依据。这些记载充分证明乌珠穆沁人是相信“火”有生命力的,“火”是人类生活之本,认为“圣火”可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而“灾火(鬼火)”给人类带来灾难和不幸。因此牧民们常常用祭祀,祈求“火神”的方式希望火神带来旺盛的生活,减少灾殃,带来幸运。
同时认为“火神是最公平圣主”、水火无情、抱有火神面前才能实现人人平等寄托。所以人们一年一度向“火神”表述各自的经历和酸甜苦辣,求得“火神”的支持和宽容、渴望可给人间带来太平盛世。
乌珠穆沁人过去把“火神”和“风神”均视为是“仙女”身份。采取同时祭祀方式。认为“火神”每年一度被玉帝召回述职,就是平民说的“祭火日”。因此人们争先恐后去祭祀“火神”。同时恳求“火神”奔向天宫之前,举行祈祷欢送仪式,表达群体或个人心愿,祈求“火神”能带给家家幸福安康。
牧民们“祭火”方式与农民的“祭灶君”风俗基本相似。因此“祭火”风俗也受到过各个时代文化的影响,乌珠穆沁祭祀礼节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更为明显。从此产生了许多与“火神”相关的传说和神话。总体上看乌珠穆沁祭火礼俗基本上以萨满教学说为基础、以喇嘛教学说为内容、地区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独特“祭火风俗”,形成了乌珠穆沁民间祭祀文化之一。
关于“祭火”吉日
说到乌珠穆沁“祭火”特点,之一是“仪式”由家庭主妇来主持的。但后来随着时代变迁、现已步入了由男女户主共同主持的时代。主要包括请神,颂神,献供品,祈祷,送神和分享供品等程序。
再说“祭火”方式就更加隆重了。祭祀形式由原来的族群祭祀、逐步过渡到了家族,以家庭祭火为主了。如蒙古包内专设——“金鼎(香炉)”和“图拉嘎”的位置,长期摆放着“图拉嘎(火撑子)”或祭火备用品。乌珠穆沁人还讲究“长子继承权威,老生子继承香火”的传统。过去采取祭火日为季节性祭祀、年度性祭祀和集体性祭祀等不同的祭祀方式。后来统一在每年的农历腊月23日或24日为“祭火日”。保留贵族为腊月24日祭火,平民百姓在腊月23日祭火习俗。
关于“祭火日”的来历、民间有不同的解释。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本来乌珠穆沁部落规定每年农历腊月23日为统一祭火日,但有一次乌珠穆沁首领因战事原因未按规定时间举行祭火,耽误了日子。无奈推迟到第二天24日才举行。从此形成了首领与平民分开祭祀习惯。第二种说法是各家各户在农历23日各自祭火后、第二天(农历24日)前去参加太吉(祖先)的祭火。第三种说法是23日、24日为送火神日、大年除夕才迎火神日。“祭火”仪式规模可大可小、但没有贵贱之分。
“祭火”可以年祭、季祭和月祭。时间选择为夜晚黄昏、能够看清天上星辰闪烁时分举行。大小祭祀程序基本大同小异。但各家各户根据其条件或参加人数及祭品可以有所不同。
一般次序为:第一步是请喇嘛(或专人)朗诵经书或颂祭词(请神);第二步是人们围火炉(台位)叩头祈祷;第三步是待颂完“送神词”、人们按顺时针方向、挥动手中装有信物“宝桶”招欢年度风调雨顺;第四步是由老者分发供品,大家分享供品,象征人人享有。
祭火仪式要提前备好茶叶、彩带、熏香、黄油、针茅草(竹条)、驼绒线、白酒、羊胸叉、大网膜,肋巴条、羊尾巴、羊肥肠、葡萄干、红枣等供品。
除此之外、有的人家还准备牛、马、羊等活畜,指定为“火神”乘骑,挂彩带。喇嘛朗诵经文同时户主或主持人把整羊、羊背或彩线缠绕羊胸叉、大网膜等物放入火中。其他人跪拜在火炉旁,挥动信物桶,大声招唤,求得火神圆满许愿。然后由长者把羊背肉、肥肠、葡萄干等分给大家分享。乌珠穆沁“祭火”另一个特点是必须让所有到场的孩子人人咬一口肥肠子,预祝香火代代相传、一切顺顺利利。
关于“祭火”要求
蒙古人历来是敬天地一样敬“火神”的风俗。相信“火”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命运的主宰者之一。于此也形成了许多与“火神”相关的风俗习惯。如:一是在乌珠穆沁婚礼上新娘首先向火神位磕头谢恩,象征着她已成为了家庭成员了,“入伙”了。有人则认为这是母系社会遗留下来的风俗;二是人们过大年时家家祭天(堆雪山)时,全家人围坐雪山周围首先点燃明火叩拜,表示忠诚于天;三是酿制的奶酒新出锅时,必须向火(炉)滴三滴表示尊敬火神之意;四是深信“水往低处流、火往高处旺”,讲究梦见焰火为好兆头等说法。
同时还有许多与“火”相关的忌讳。比如不准往“火炉”里直接灌水灭火,说有损于财源旺盛之气;任何人不准迈过(跨过)火炉子,说引来“火神”恼怒,带来灾难之危;不准孩子随意玩火等。蒙古人历来谨慎用火,相信火既有“除魔降妖”之威力,也有可能带来“鬼火”之危险。乌珠穆沁原先是个游牧部落,跌打损伤是常有的事、据说当时人们常常用“火”来消毒和治伤止血。
关于“火神”的传说
火的故事传说很多、讲一个代表性故事,供大家欣赏。“有一天晚上,一户人家正要准备入睡时,一个“饿鬼”躲在一块干牛粪(柴火)上想着趁黑作怪。这时家庭主妇对儿媳说了“要清理锅台,加旺炉火”一番话。儿媳答应了一声,顺手把藏有“鬼”的牛粪丹也搁进炉内烧掉了。这家人躲过了一劫,得到了“火神”的保佑和保护”。从此,睡觉之前“清锅台、加旺火”这句话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成语、传遍了乌珠穆沁大地。
总而言之、乌珠穆沁“祭火”风俗和仪式不仅保留了几千年的传统的方式、也突出了时代和地域特点。如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的风俗,让孩子分享羊肥肠,不得火上浇水等风俗,符合过去的“阴阳学说”和“五行相克理论。在蒙古《祭火颂词》中“火以石为(阳、父)元,以艾绒草为(阴、母)源、星星之火、联系人与天地之间、照亮和温暖百姓……”等等词汇,给人们灌输了万物有命,得祸有缘之道。人们祈祷时“求火神速速显灵、解救起百姓的水深火热之苦、消除妖魔鬼怪之干扰,赐给人类幸福安康吧……”等。明显包含着游牧人的传统文化和朴素的科学态度。即备有香、乐、欢、美、舒等供品,达到“火神”的眼、耳、鼻、舌、肤“五满足”。并且人们挥动手中的信物——“招宝桶”,祈求“火神”赐给人间五谷丰登之年及五畜兴旺之运气。
这些行为或习俗也是人们代代相传的,发自内心的渴望之举、是延续多年的民间祭祀活动和乌珠穆沁的祭火文化之一。(记者张晓红摄达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