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评论 论道 先锋 e言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思想 > 评论 正文   
【网友发言】让文物有尊严地“活”着
内蒙古新闻网  17-01-06 10:02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文/徐剑锋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于2016年底全部完成,我区文物总量由50万件(套)增加到100多万件(套),文物收藏总量名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区。(1月4日《北方新报》)

  一件件文物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珍宝,应该有尊严地“活”着,因为时间不等人,岁月的洗礼已让文物一步步走向风烛残年,唯有与紧迫的时间赛跑,把保护工作做到极致,才能完整地把它交给未来、交给我们的下一代。

  相关部门要尊重文物的内在规律和保护原则,顺着“真实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发展中保护”的思路,促进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同时,科学的评估体系、定期的检查机制和严格的监管手段尤为重要,应把简单的“严格保护”升级为“严密呵护”,通过强化监管、问责和惩戒力度,做好保护工作。

  文物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需要每一个人担当起呵护和传承的责任。当下,首府人对文物的命运高度关注,对保护有着极大的热情。我们要珍惜公众的这种保护热情,尊重公众的这种监督权利,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好文物。诚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言,“只有当地居民倾心地、持久地自觉守护,才能实现文化遗产应有的尊严,有尊严的文化遗产才具有强盛的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把文物保护的专业性与公众的参与性结合起来,建立更加透明、民主的决策程序和公开制度,让公众全程参与到文物保护各个环节中来。

[责任编辑 吴钰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达斡尔族养马人家
“泼水成冰” “嗨”起来没够
信息录入
夯实安全基础 确保安全生产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2017年在中国坐飞机又有新规 快来学习!
• 我们该如何养老?是时候该有计划了
• 刨根问底,千人错领400万低保谁之过?
• 一起来看 您的“养生真经”取到手了吗?
• 情人节我们收到的是月季?快来鉴别!
• “最高龄产妇”为何让人唏嘘感慨?
• 2017年,你不可不知的6个党史国史纪念日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第三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