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最近,在湖南省湘潭县杨嘉桥镇的一家生猪调运站内,每天都会不时的传来猪的惨叫声,这里并非屠宰场,只是把生猪中转,供应给各大屠宰场,可是猪到了这里为什么会连连惨叫?原来无良商贩用“泥浆灌猪”,一头猪被灌进“泥浆”后猛增20斤。
观点1
责任查究不能“灌泥浆”
“泥浆灌猪”的后果,远不只是泥浆按猪价卖那么简单。其最大隐患在于对消费者健康的威胁。商贩使用泥浆时,是否附加了其他违禁物质,不得而知。而从此前曝光的一些“注水猪”案例看,商贩在给猪注水之前,一般都要先注射具有保水作用的违禁药物——沙丁胺醇,以阻止猪过早排泄,达到保重的目的。
赚黑心钱,是一切无良商贩的本性,为了获得更多的非法利润,他们在“泥浆灌猪”的基础上,还会新的花招。猪肉安全,指望无良商贩良心发现,无异与狼谋皮,只能依靠政府主导,媒体监督和社会参与所形成的强大合力。其中政府发主导作用,至关重要。
一段时间以来,因为瘦肉精、“注水肉”、病死猪等问题,曾引发了百姓对于猪肉的恐慌。为了捍卫民众“舌尖上的安全”,从国家到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都将此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与违法犯罪行为之间的道魔较量,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但猪肉市场,仍是违法犯罪的重灾区。究其原因,确实存在着老生常谈的“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是,监管部门的慢作为、不作为。
归根结底,只要常态监管不打盹、不“装睡”,“泥浆灌猪”就不会形成气候。“鼠的狂欢”可能对应的是“猫的缺席”。因此,打击“泥浆灌猪”,必须在严惩不法商贩的同时,查清并深究可能存在的职能者的失职。而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希望责任查究,别被灌“泥浆”。
观点2
守住底线才能守住食品安全
物质的丰盈和精神的贫乏一旦联手,一些人就会在欲望的深渊里越陷越深。“泥浆灌猪”让少数人攫取了暴利,却让广大的消费者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泥浆灌猪”不仅导致猪肉价格上涨,还会导致猪肉品质下降,危害食品安全。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肉食在老百姓的饮食结构占据了重要位置。可是,当“舌尖上的安全”得不到有效守卫,老百姓正当的利益诉求就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养殖户不吃自养鱼”也好,“泥浆灌猪”也罢,这样的做法不仅背离了诚信、公平的市场交易原则,也损伤了动物的基本权益。
著名哲学家康德认为,动物是工具,人是目的。尽可能人道地对待动物,关乎人的尊严和道德感;这样一种价值追求,是人性光亮和温暖的一种体现,并非伪善。“泥浆灌猪”用一种野蛮的方式伤害了动物,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善待动物,减少动物不必要的痛苦;这样的动物福利,得到越来越多的价值认同。改善动物福利和提高食品安全并不矛盾,二者能够相辅相成;提高动物的福利,有助于提升人类的福祉。建设一个“动物友好型”社会,让动物少承受饥渴、疾病、伤痛、恐惧的困扰,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当务之急,就是对底线失守、人性坍塌的“泥浆灌猪”给予严惩,让投机者为膨胀的欲望付出应有的代价。
观点3
要以重典刹歪风
不管是“注水猪肉”还是“泥浆灌猪”都是为了增加生猪的重量,以实现赚“更多钱”的目的,但是面对这种“非正常”的体重增长方式,不能忽视的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泥浆灌猪”是采取一种暴利的方式,让生猪被动承受泥浆灌下去的痛,它们不能言语,只能以“惨叫”表示,这种残忍的体重增长,实在是让人不忍直视。
根据《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未经定点违法从事生猪屠宰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生猪屠宰场所或者生猪产品储存设施,不得为对生猪或者生猪产品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场所。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暴利的驱使下,猪贩的心里已经没有了“良心”二字,有的是如何赚钱,不在乎是否昧良心,不在乎动物是否悲惨,不在乎法律法规,更不在乎“泥浆灌猪”下的猪肉是否安全,这已然是一种“畸形心态”。
猪肉是老百姓菜篮子中的重要食材之一,加强生猪运营、屠宰的监督来不得一丝马虎。要知道害人终究害己,不要以为“不吃自家养的鱼”“不吃自家卖的猪”就能远离互害的困境。所以,对这种暴利下的“畸形心态”要一分不让、重典惩治。
【网友热议】
@曲漾:食品安全无小事。无论如何“泥浆灌猪”事件都不应该如此匆匆定性,不能简单处罚几个猪贩子了事。猪们的哀嚎声犹在,围观的人们还在静静等待,期待相关部门认真办事,好好说话。
@微笑似年华:靠正当的手段挣钱,靠辛勤的劳动挣钱,应该大力提倡,积极鼓励。如果为了挣钱而不择手段,违法违规,甚至把挣钱建立在牺牲他人健康或危害他人的生命安全上,就要坚决反对,严格禁止。
@箫声巷陌:新年伊始,或许各种专项整治行动不少。但百姓要看的是实际效果。职能部门不能坐等群众、记者拿着证据找上门来,才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要及时发现迅速处理,让监管走在前面。
【编者手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如今老百姓的腰包鼓了,对食品的期待与要求也就更高了。但是,一些无良商家违法添加、以次充好,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老百姓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
信任的重建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小编看来,食品安全从来不相信漂亮话,要让老百姓放心,就必须用实践和行动来作答。在要求食品企业诚信经营的前提下,还需要各级监管部门,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中,严加监管、深入整顿,始终保持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籍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