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2017内蒙古两会 > 深阅读 正文   
全面提升博物馆服务质量 大力提高文物展览水平
 

  社会教育活动

  内蒙古博物院始终以为社会提供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为主旨,以教化育人为目的,从日常管理和队伍建设两个方面提升服务意识、保证服务质量,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6年,博物院总计开馆310天,开展8大类教育项目281场次教育活动,包括“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44期,参与学生近6000人,其中随流动数字博物馆巡展开展13期;小讲解员培训班开展4期,培训了291名学生;“博苑”讲坛举办《博物馆社会角色的嬗变与前瞻——2016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引发的思考》《博物馆里的中国记忆》《用爱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空》等5期讲座,其中随流动数字博物馆巡展开展2期专题讲座; “相约周末”蒙古族系列活动举办了34类78场次;“行走中的博物馆”活动开展了“航天梦”“火箭的秘密”“方圆天地——中国古钱币”“凝固的时间——北方青铜牌饰制作与用途”“青花瓷韵”“我们一起去考古”“遗落在荒野的艺术——岩画之美”“蒙古族绳艺与蒙古包搭建”“达斡尔女孩的芭比娃娃”等9门课程,累计授课15次30课时;围绕着国际博物馆日、清明节、中国航天日、劳动节、儿童节、国庆节等主题活动,开展54场次系列活动。同时,博物院社教部还精心策划了其它系列社会化的教育活动。蒙古族衣食住行系列,以贴近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入手,推出“今年流行蒙古袍”“草原茶香”“结绳寄艺”“帽引牧风”“怯薛战备粮”“驭马之术”“草原琴书”等20余项系列课程,使博物馆资源课程化更立体、更充实。其中第十九期小讲解员培训班,开展了“小生命大智慧”“疯狂的石头”“青花瓷韵”等8门全新课程,涵盖了自然、科普、历史、民俗等内容。“院长开讲啦”“志愿者专家讲解”等活动,由博物院院长及高校文博专家率先为观众进行公益讲解,以专业的角度、生动的语言为观众解读文物历史,为观众带来更多更高品质的志愿服务,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流动数字博物馆本年度巡展54次,包括赴北京成为德国大使馆开放日巡展、走进大召阿拉坦汗广场参加呼和浩特市第十二届文化进社区大型公益活动、走进和林格尔盛乐园区第一小学巡展,国际博物馆日展示4次巡展和赴盟市巡展50次。其中,赴德国大使馆开放日展示是受邀的中方单位代表,德国大使柯慕贤先生、文化参赞郝志强先生参观展车,并给予了高度评价。8月至9月,流动数字博物馆走进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行驶里程2000多公里,展期29天,参观人数4万余人,并随展举办“欢乐大课堂”13场、围鹿棋演示20场、民族礼仪礼俗演示4场、“博苑”讲坛2期,把数字化的博物馆带到了偏远的农村牧区,让农牧民领略到了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6年,社会教育部第三次承担了国家文物局“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工作,在已形成的九大类教育项目体系中不断完善构架、扩充内涵、创新手段,并进一步探索博物馆资源课程化的有效途径,出版了《内蒙古博物院青少年教育项目库》,包含九大类123项社会教育项目,成为国内少数民族地区博物馆出版的首个青少年教育项目库。内蒙古博物院作为今年国家文物局“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中国主会场,社教部圆满完成主会场活动的接待工作,并开展了民族礼仪礼俗演示、博苑讲坛、“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我们身边的精彩”主题活动等9场次社教活动,得到国家文物局的肯定与认可。配合创建“全区文明单位”工作,社会教育部还承担了“我们的节日”“志愿者”“道德讲坛”三大项目,整理、汇总了大量资料,并为其他部室提供了人员培训、优质服务等评估内容的文字与图片资料,为内蒙古博物院文明单位的验收作出努力。为做好临时展览、主题教育活动、节庆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社会教育部在积极与区内外各平面媒体、电视广播媒体、网络媒体等传统媒体和新生媒体联络沟通,邀请他们前来参加临时展览新闻发布会、参与主题教育活动和节庆活动,提高内蒙古博物院的社会影响力,打造响亮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2016年在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微信平台发布各类信息104条,报纸及网络媒体报道百余次,电视媒体报道数十余次。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内蒙古博物院总计开馆310天,接待观众总人数为2040344人,其中常规展览1986135人次、数字博物馆巡展40000人、廉政展厅14209人。并圆满完成了接待全国政协、武警部队、环保部、财政部及自治区有关领导以及国内外领导贵宾的重要任务,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博物院一流的社会服务水平和自治区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文物保管研究修复工作

  内蒙古博物院文物征集、鉴定工作稳中有进,成绩凸显。组织专家鉴定拟征集马鞍马具158件(套);征集俄罗斯族文物64件(套)、17件(窝、组)恐龙蛋化石标本,赴北京采访在内蒙古工作过的老前辈,并开展了革命文物的征集工作。参与内蒙古文化厅专家委员会派发到内蒙古博物院的文物鉴定工作,共鉴定文物11次。配合公安司法部门进行6次文物鉴定,鉴定涉案文物600余件。为配合院藏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聘请内蒙古大学动植物专家对院藏299件动物标本和488件植物标本进行鉴定。为配合院藏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对院藏查干诺尔龙正型标本化石、巴克龙骨骼化石原始埋藏状态、原角龙骨骼化石原始埋藏状态、巴克龙上颌骨化石及中比联合考察未修复石膏袋进行了整理与修复,确保了文物的安全。

  本年度重点文物保护工作为清代伏龙寺壁画的室内修复,已完成63幅清代伏龙寺壁画的室内保护修复工作。组织召开内蒙古博物院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方案专家论证会,邀请专家对深圳华图测控系统有限公司汇报的关于内蒙古博物院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证和评审。完成博物院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施工项目,完成16间展厅、35间珍贵文物库房的中继安装。继续进行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文物内包装项目,按照国家文物局审批的《院藏一级文物设置内包装保护方案》《院藏二级文物设置内包装保护方案》,针对院藏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制作防护性内包装,设计、制作完成6000件(套)不同质地、不同类型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内包装及100000余个钱币包装袋。同时进行纺织品文物健康调查项目。主要针对三级以上纺织品文物,进行文物尺寸图、病害图的绘制,显微照片拍摄,以及纺织品的健康档案和病害评估调查的制作,目前已全部完成35件文物健康调查工作及档案制作,并完成了皮毛类文物保存现状病害调查项目。根据国家文物局审核立项的《文物健康评测及系统建档——院藏纺织和皮毛类文物的保存现状病害调查》项目,进行了院藏珍贵皮毛类文物的基本信息的采集、工艺制作分析、文物所处环境调查、病害分析及病害图绘制等一系列工作。完成对32件套皮毛类文物的保存现状调查工作。另外还进行了院藏上金泥菩萨造像保护修复工作,院藏23件上金泥菩萨造像出现严重病害的状况,23件上金泥菩萨造像的保护修复工作现已全部完成。

[责任编辑 张睿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政协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开幕
世界顶级泰拳巡回赛2016全球总决赛开赛
【现场】马奶湖冬捕开渔节开幕
【表情】新春祝福送给老人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对44名拟提任厅局级领导干部进行公示
• 关于职称制度改革,你想知道的全在这里
• 坐1小时=抽2支烟……你还坐以待毙吗?
• 呼和浩特人,你到底骄傲什么?
• 2017年公交再发力:快速公交、旅游线路将“上线”
• 实用攻略|微信小程序走红“剑指”APP
• 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会会议 传达学习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第三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