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生态环境实现完美逆袭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要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进一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的生态治理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近5年来,内蒙古共完成造封飞面积5415万亩,在六大重点区域造林绿化615万亩,义务植树3.4亿株,全区森林面积增加1822万亩。截至2015年,内蒙古森林覆盖率达到21.03%,比2010年提高1.03个百分点;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4%,提高了7个百分点,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15年双缩减,治沙行动赢得国际赞誉。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我区生态环境实现完美逆袭。绿色产业红利提升经济底气,5年来我区共争取落实中央财政专项和基本建设资金546亿元,惠及44万农牧户350多万农牧民。
放眼今日的内蒙古,天高云淡,远山苍翠,绿波荡漾。在绿色引擎的驱动下,我们守住了绿水青山,筑起了绿色脊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底线,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和区域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营造林1400万亩、种草3000万亩;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完善禁牧和草原平衡制度,大力发展林、沙、草产业。据了解,力争到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3%,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高到46%以上,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架构基本形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两会上,代表和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王维东代表:让生态破坏者变成生态建设者
“我认为治理生态环境一个有效的办法是让生态破坏者变成生态建设者,让生态环境得到修复。”人大代表、阿拉善盟副盟长王维东说。
王维东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底线。过度放牧和耕作导致土地沙化严重,为了生态,我们可以鼓励农牧民退耕、退牧,从事沙产业。通过发展沙产业,培育沙产业龙头企业,并加大沙产品科技研发,给从事沙产业的农牧民提供稳定的生存条件,这样既能保证农牧民的收入,还可以逆向拉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不断好转。同时,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还要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快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示范区建设进程。要认真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政策,实施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工程。
王维东建议,作为生态的建设者,首先要有建设“大生态”的思想格局。所谓的“大生态”,是发展理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价值观念、文明道德的组合体,是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前提。因此,要把建设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示范区作为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形成资源利用节约高效、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发展方式绿色低碳的“大生态”格局。
武希慧委员:在生态保护中谋求绿色发展
建设绿色内蒙古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重点,布小林主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对此,政协委员、内蒙古敕勒川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希慧说:“绿色发展是我们的生命之本,也是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在做任何项目之前,我们一定要坚持论证:怎样做不破坏资源,怎样获得绿色GDP。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这么多自然风光和民族风俗,把这个资源利用好,把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结合好,显然是正确的发展之道。”
从2013年开始,武希慧带领的内蒙古敕勒川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围绕哈素海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先后投资了14亿元,同时解决了当地600多人的就业问题,他们大部分是附近的村民。在武希慧看来,在任何地方做项目都得造福一方百姓,特别是旅游产业,是一个绿色的、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要是能把绿色产业和特色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其前景更为广阔。
“实际上文化旅游产业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项目,它的拉动性很大,产业链很长,示范作用比较明显。当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投资比较大、回报周期长,单靠一个企业是很难做好的。如果做不好,辜负了各级政府和老百姓的信任,也是对资源的浪费。因此,怎样合理投资,可能需要国家在产业政策上给予一些政策扶持。”武希慧告诉记者。
张美英代表:出台生态保护条例
“生态保护只有立了法,才能长效持久。如果不立法,经济条件好的时候大搞生态建设,经济条件不好的时候就不搞,或者投入很少,导致生态建设没有持续性,建立长效生态保护机制就是一句空话。”人大代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美英说。
张美英说:“目前,内蒙古各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都不同程度地进行生态移民。鄂尔多斯率先将农村牧区划分为农牧业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三类功能区。通过‘三区’规划进行生态移民,这一做法取得了一定效果,草场植被得到了休养生息。”但是,张美英在调研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她建议自治区政府应组织专家调研组到自治区各地生态移民试验成熟地区进行调研总结,制定出台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移民保护条例,将生态移民的生活补助、教育、医疗、养老等以法律条文形式给予保障,并对生态移民的权利义务进行法律规范。此外,张美英提出,政府还应出台草场自然恢复奖励机制,抽调专人对生态恢复的草场进行等级评估,评估等级直接与奖励资金挂钩,草场生态恢复得越好、等级越高,牧民拿到的奖励资金就越多。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牧民恢复草场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他们爱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动力。
邬建刚委员:培养生态环保科研人才是重点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我认为培养生态环保科研人才、研发生态环保技术是重点。为了适应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内蒙古农业大学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从生态建设需求的角度,把原来的生态环境学院改为沙漠治理学院、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准确地和自治区生态建设的目标对接起来。”政协委员、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邬建刚告诉记者。
邬建刚介绍,1981年5月,他曾经到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实习,当时那里湖泊周围的芦苇特别高,优质牧草很多。30年后,他再去那里时发现,草的密度减少了,优质牧草也没有那么多了。作为一名政协委员,邬建刚感到,我区必须要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的步伐。
邬建刚认为,培养绿色产业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内涵发展的路子难以实施。因此,在2016年年底,内蒙古农业大学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全力服务于自治区的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