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湖:
渔工们又开始捕鱼了
熹微的晨光下,刚刚经历一场大雪的呼伦湖静美如画。一群戴着狗皮帽子、穿着束腰棉袄的渔工们打破寂静,出现在湖畔。
从早上6点半开始打眼儿,到下午3点出网,在冰面上待了近9个小时的渔工刘贵斌难掩喜悦:“一网下去,就打上来20多吨鱼!”
治理前的呼伦湖并非如此。作为唯一一家可以在呼伦湖上进行合法捕捞的机构,呼伦湖渔业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志刚可谓是见证人:“前几年水位下降得厉害,别说捕鱼了,湖心岛与河岸都连在一起了,茂盛的芦苇渐渐稀疏,大型优质鱼比例急剧下降,渔工们都打算转行了。”
呼伦湖的变化,引起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视。作为千百年来润泽草原的北方最大淡水湖,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物与水资源,还是一道极为重要的生态屏障。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呼伦湖保护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恢复呼伦湖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平衡,我区打出了一套综合治理“组合拳”,投资20亿元启动呼伦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了草原保护、湿地恢复、水利工程、环境治理、管护能力建设等多项工程,全面治理和保护呼伦湖。
到2016年10月,湖水水位达到543.24米,水域面积和湿地面积扩大。原本已经“移”到岸边的湖心岛,又回到了水中央,水质及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站在巨大的冰面上,看着一条条大鱼在网里扑楞着、跳跃着,王志刚兴奋地说:“今年的收成肯定好!”他还表示,只要呼伦湖的水不干,他就要把渔猎文化这一传统一直传承下去。
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在满洲里市调研指导工作时,第一站就选定了呼伦湖管理区,实地督导检查相关工作。他站在岸边,深情地对大家说:“呼伦湖不仅仅是呼伦贝尔的湖,也是内蒙古的湖、中国的湖,更关乎国际形象。她是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肾’,干了、坏了、毒了,就会祸及草原,就会被百姓骂,绝对不能贪一时便宜,贪蝇头小利,而破坏了呼伦湖的自然之美。”
现在,保护呼伦湖已经成为内蒙古人的共识,连渔工们也清楚地知道:每年冬捕的产量一定要控制在1000吨以内,冬捕时间控制在30天以内,剩余的时间都要对呼伦湖进行养护。
不只是呼伦湖,为了守住所有受气候影响最容易消失的生命之源,内蒙古使出浑身解数——
黄河流域最大淡水湖、全球同纬度最大湿地乌梁素海,能够再现清澈湖水,没有那超过10亿立方米的生态补水,恐怕难以“翻身”;
干涸多年的居延海,随着黑河分水工程的实施,再次成为茫茫戈壁上一块硕大的“碧玉”;
乌拉盖湿地、巴美湖、达里诺尔湖、岱海等湿地的涅槃重生,都离不开湖泊湿地保护、退耕还湿等工程的实施……
目前,我区已经建立以湿地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83处,保护湿地133万公顷,初步建立起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如今,在祖国北疆千里草原的湖泊湿地上,到处都有白鹤盘旋、野鸭戏水、蒲草翠绿的动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