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存维草莓大棚里迎春的花儿开得正艳。记者怀特摄

身为农技员的蔺雪峰在给媳妇讲解黄瓜生长遇到的问题。记者怀特摄

刘志华在查看油桃树苗的生长情况。记者怀特摄
高慧栋和弟弟给母亲帮忙。记者怀特摄
正月初一下午,沿着102省道一路向着赛罕区金河镇方向南行,穿过写有“赛罕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高大牌楼,本报新春走基层记者小分队一行就进入了根堡村。“我家种了两个大棚的草莓,无公害种植,施羊粪肥和菌肥,长出的草莓,个头丰满,口感好,今天上午就来了两拨客人,腊月二十到现在10多天就收入了1万多元。”一行人裹挟着寒风走进温暖如春的大棚,正在给草莓间苗的高存维一家迎上来说。
“老高的两个大棚一年能收入10万多元,比以前养牛强多了。”根堡村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巴俊珍接口道。
高存维不但自己种着大棚,还是赛罕区金河镇农技特派员,负责指导根堡村50多个草莓大棚的种植。
据巴俊珍介绍,2007年开始,根堡村农业产业结构由畜牧业向设施农业调整,由最初的23栋大棚发展到现在的1200多栋。不但全村967口人大多从事大棚种植,60多个外出打工的村民也返乡创业,村里还吸引了三四百外来人口投入到设施农业中来。如今,根堡村已经成为呼和浩特市最大的设施蔬菜基地。
蔺雪峰就是返乡创业的一个。他告诉记者,他在外面干了20多年,先后在盘古、兆君、蒙绒等羊绒企业打工,还在蒙绒做过厂长。羊绒制品市场不景气,发现设施农业前景看好,政府扶持,就毅然回乡创业。“我种了两个大棚的黄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采用以虫治虫的生物防虫害办法,现在与其他5家种植户联合成立了‘鲜富果蔬专业合作社’,我的新年愿望是2017年在呼市开无公害专卖店,还要尝试微信等网络销售。”“到3月份就可以上市了。”刘志华指着大棚里已经开始变红的油桃说。2015年,老家赤峰的他领着媳妇在河北沧州一带转了一大圈,干了很多行当,最后落脚根堡村。
“市民来大棚里采摘买到30元一斤,红一个摘一个,批发供不应求。”刘志华兴奋地说。
挨着刘志华家的大棚,村民巴天祥在大棚里种起了脆枣。“我这是呼和浩特市独一份。”他对自己的选择充满自信。“尝尝我家的枣!”老巴媳妇端着一盆刚刚洗好的枣追出院子。
“2016年9月,根堡村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无疑又为该村的设施农业发展挂上了一块“金字招牌”。”
赛罕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韩玉梅介绍,“2016年,赛罕区在设施农业发展上,发挥“六区一带”都市现代农业示范的带动作用,加快集科技展示、生态循环、观光采摘、农家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设施农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如今,赛罕区设施农业面积5.5万亩,厚墙体温室占70%以上,年产蔬菜产量35万吨,占呼和浩特市蔬菜产量的50%以上。设施农业种植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在根堡村村委会的宣传栏里,记者看到:设施蔬菜种植已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年收入1485万元,占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100%;经营农户数为397户,占专业村农户总数的100%。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00多元,比整个金河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11.4%。(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开、郑学良、皇甫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