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式洋房几乎成为江兜村家家户户的标配。中国网记者金慧慧摄
“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福州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2015年福州市GDP和人均GDP均列福建省第二位,福州人民自誉为“有福之州”。
城市富不算富,农村富才是真的富。福州经济的发展和人民获得感的提升还有赖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农村建设至今十一年有余,福州先后开展了多项工作,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2015年福州市又制定了《新农村“幸福家园工程”建设(2015~2020年)行动计划》,在满足农民物质需求的同时提升农民的幸福感。
如今,福州的许多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杂草丛生的侨乡江兜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公园村,祖祖辈辈生活在海上的溪邳村连家渔民开启了岸上定居的新时代,省级贫困村下党村大跨步搞起了可视化生态农产品预订项目。村民们为自家村庄代言,讲述家乡的变化。
王老师(左)和她的好姐妹们在村里散步。中国网记者金慧慧摄
江兜村:“出门就能逛公园”
王老师在村里的幼儿园任教,晚饭后、假期里她通常会约几个要好的姐妹一起到村里的公园打发时间。“以前都趴在地里干活哪有闲工夫出来玩?而且以前也没地方去,村里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污水乱倒乱排,味道不好。”
2015年以前江兜村还是王老师描述的那样,与一般农村无异。江兜村是福建省著名的侨乡,现有人口2600人,但有14350位海外乡亲,分布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华侨华人曾因故乡的贫瘠远赴海外谋生,最初多以出卖苦力为主,如今江兜村人把事业拓展到金融、汽车和房地产等领域。富裕起来的他们开始回馈家乡,在海外乡亲的建言和捐助下,不到一年的时间,江兜村建起了7座主题公园,成了远近闻名的公园村。
“以前喝水都没地方打井,没有姑娘愿意嫁到这里来。”江兜村书记王武林说,现在家家都盖起了小洋楼,江兜村成为姑娘们嫁人的优先选择。
这里曾是旱厕,如今瓜果飘香。中国网记者金慧慧摄
在华侨华人建设家乡的众多项目中,教育投入是最大手笔的。1953年王祖德等发动华侨筹建了江兜华侨中学,村里的孩子不必再外出求学。如今,孩子们不出村子就能够从小学读到高中。“附近村镇的孩子也都到我们村来上学。”王武林很是骄傲。
由于江兜村土地贫瘠,留在村里的人营生较为局限。为提高村民收入,江兜村从2700亩滩涂中开辟220亩海滩养殖场。目前有40多户村民参与水产养殖,年收入达800多万元。2016年江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2320元,江兜村被列为福建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年轻的一代不在江兜村出生、长大,他们对于家乡的感情稍淡于父辈。为了让他们继续关注、支持家乡,我们必须把江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福清市新厝镇包村干部王瑜说。
溪邳村:“岸上生活更安心”
林有华的先辈们世代生活在海上,以船为家,所以他们被称作连家渔民。“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船。好女莫嫁讨鱼郎,上山打死不见官。”当地流传的民谚道出了连家渔民的辛酸,生活艰难,社会地位低下。
林有华和妻子在门前收拾黄瓜鱼,准备晒制鱼干。中国网记者金慧慧摄
上世纪五十年代少数渔民自发上岸,林有华是其中之一。“晚上睡觉不再担心台风和暴雨把船打翻,外出干活也不用担心小孩子从船上掉下去。”林有华说岸上的生活让他有了安全感。
后来政府鼓励渔民上岸定居,并给予安家补贴,2013年溪邳村632户人家全部上岸定居。溪邳村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改造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开展“清洁家园”环境整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溪邳村以新农村的面貌诞生。2015年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溪邳村调研,充分肯定了连家渔民上岸定居工作的成效。
定居后的溪邳村人有了更多选择。林有华除了捕鱼外还晒制鱼干。“每斤鱼干比鲜鱼贵20多块钱,还可以保存较长时间,一年下来能收入十几万。”林有华的冰箱里现在还存放着晒好的鱼干。“去城关做海鲜批发,或者是到外地帮别人养鱼,收入也都不下十几万。”溪邳村书记刘光告诉中国网记者。
这是渔民们上岸定居后的第二代房子,第三代已经是楼房了。中国网记者金慧慧摄
溪邳村渔民缺乏安全感不止源于海上漂泊的生活,还有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上岸能够解决孩子们受教育的问题,这才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关键。”现年78岁的刘向禄是溪邳村的老书记,他曾在海上生活了20年。刘向禄鼓励孩子读书,他的8个孩子中有5个考上了大学。“我现在跟着儿子住到城里了。”刘向禄高兴得合不拢嘴。
“我们现在要解决的大事有两件,一是支持孩子考大学,凡是考上大学的都有奖励;二是缩小村民间的贫富差距,村干部为贫困户担保贷款,支持他们搞渔业养殖。”刘光说这是溪邳村新一年的目标。
下党村:“在家打工年薪十万”
王明秀曾因家乡“穷得一塌糊涂”撇下老人和孩子跑到靖江做生意。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下党村就是王明秀口中“穷得一塌糊涂”的家乡。
这里的贫困也给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留下了“异常艰苦、异常难忘”的印象,因为牵挂这里的困难群众,他曾三进下党村。为改变下党村现状,福建省委组织部干部曾守福被派来担任第一书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村民正在茶厂给茶叶外包装封口。中国网记者金慧慧摄
基于下党村种茶的特点,曾守福组织村民开办茶厂,创立茶叶品牌。“没有品牌,产品就没有附加值。我们把习总书记三进下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核心品牌竞争力,创建了‘下乡的味道’品牌。”曾守福说。
曾守福还创新思维,开拓“互联网+TV”的品牌营销模式。福建广电网络集团拥有1300多万固定用户,曾守福把广告打到电视上,利用互联网开发可视化农产品预订系统。“消费者可以通过APP随时监视茶叶的生产和加工,让消费者真正喝上放心茶。”
品牌+推广让“下乡的味道”一举成名。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自掏腰包订购了一亩下党茶园。很多企业家纷纷效仿,积极参与扶贫定制茶园认购活动。
致富后的村民纷纷盖起了楼房,赶在春节前住进了新家。中国网记者金慧慧摄
下党村村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茶青从原来的年均价2.4元/斤增加到了10元左右,茶农收入翻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200多元提高到11000多元,建档立卡的32户贫困户已有27户脱贫。
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返回了家乡,王明秀也从靖江回来了,在茶厂做管理。“在外面一年挣十万不够花,在家一年挣十万能存六万,老人、孩子都能照顾到。”“五无”村脱掉了“无”字帽,原先村里的电视只有两个频道,如今全村都实现了WIFI覆盖。“走哪都能上网,以前想都不敢想,附近的村子羡慕得不得了。”王明秀说。
村里的道路修通了,外出的村民少了,下党村成了旅游景点。村民们留在家乡到茶厂做工或是开农家乐,既能守着家人也兼顾了生计。(记者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