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老王”还是在去年末石拐区吉忽伦图苏木三岔口村首届农家烩菜节上。当时,往日人烟稀少的山村格外热闹,吸引来几百名客人,村民家中的土豆、莜麦、荞面、鸡蛋、猪肉、羊肉等农畜产品被抢购一空,作为组织者的“老王”和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春节期间,记者再次来到三岔口村,只见村民们都在红红火火地过大年,可“老王”依然在与村干部们商讨着年后村里的发展规划。
其实“老王”并不老,是三岔口村民硬生生地将1972年出生的小王叫成了“老王”。“老王”真名王小敏,是包头市委统战部派到三岔口村的驻村扶贫干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有个好的带头人,发展就会快起来。一年前,我们这里还是无人问津的穷乡僻壤。现在发生了巨变,这都是‘老王’的功劳。”三岔口村委会郝书记自豪地说。
“记得刚来三岔口村,满眼是泥泞不平的乡间土路和杂乱无序的破旧土坯房。当时村里贫困户有47户,其中11户还是国家级贫困户,贫困人口100人。”王小敏深感肩头责任的重大。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走村入户了解情况。通过一段时间了解,他总结出影响三岔口村民增收的因素,然后开始往农牧局、林业局、水务局等单位跑,为村里争取来300万元的旱地改造项目资金,又协调市五金机电商会为村民购买了价值5万元的电缆设备,解决了2800亩旱地浇水难题。
为拓宽村民致富途径,他积极联系包头农商银行争取到贴息贷款100多万元,鼓励村民搞特色养殖。随后又争取到精准扶贫引导资金20万元,在三岔口村建设广利隆农场项目;为35户贫困户每家购买5只母羊,仅此一项每户每年增收7000元。他协调联通公司为村里免费接通网络,又争取到扶贫资金20万元,为村里建起农畜产品电商平台,利用网络推销村民生产的绿色农产品。先后与18个单位达成农畜产品供销合作协议,组织单位职工购买“爱心肉”“爱心土豆”,让村民的农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
记者在村里看到,平整的水泥路两旁砖瓦房错落有致。随意走进一户村民家,50多岁的村民夫妇热情地招呼道,“老王有几天没过来了,快坐下。”屋主人一边沏茶一边说,“老王真是个好同志,没有他我们哪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姑娘哪能上得了大学,连我老伴儿吃的药都是他送来的”。随行的郝书记介绍到,王小敏通过四处奔波给村里筹来50万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为10户贫困户盖了新房,又给村里建了便民小超市和卫生室,给村民送去了价值10万元的药品。这家的孩子是他动员市工商联捐助的3个家庭贫困的大学生之一。
王晓敏告诉记者:“目前,三岔口村47户贫困户全部提前脱了贫。待时机成熟后,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对土地实行托管式经营、规模化经营,让村民收入翻番。”(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格日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