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踏上雪域高原,你永远不会感受祖国北疆戍边官兵那双手的温度;没有坐到80岁的俄罗斯族老人的身旁,你始终体会不到那双蓝色眼睛中对中俄边界小城深沉的爱。“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既是对我们网络媒体记者的要求,也是我个人体会百味人生,以心为笔,讲好内蒙古故事的源头。
采访内蒙古额尔古纳市黑山头边防派出所的那天是正月初二,额尔古纳小城笼罩着节日的氛围,各单位悬挂着新春的对联和灯笼,哈萨尔广场也装扮了起来,只是,这里白天气温也在-30°以下,寒冷的天气下,路上行人稀少。坐上了从市里到黑山头镇的车上,我望着窗外白茫茫无尽的雪山丘思考着:在那人口更加稀少的小镇上,那群驻扎官兵每一天是怎样守望着这片土地的呢?
但当到达目的地后,真的和那群边防派出所官兵聊起来,我才发现自己之前主观臆想的一些观念是不准确的,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岗位所拥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早已内化为骨子里一种自然而然的感情。他们大都是20多岁的年纪,家乡在别的省份,3、4年没有回家过年,作为记者,我想把他们心里的惦念说出来,但是我切切实实看到的只是这群官兵憨憨的笑容。这让我想起魏巍的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
能写俄罗斯族老人伊拉的故事,也得益于我所去掉地方,额尔古纳是一个中俄边界小城,我国大部分俄罗斯族聚集在此,他们的祖辈都是从当时的苏联迁徙过来的,每个人都能给你讲述一个传奇的家族史。伊拉老人80岁了,在额尔古纳这片土地上奉献了她的一生,也见证了许多时代的变迁,还拥有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记者和俄罗斯族老人伊拉
但我现在更想表达额尔古纳俄罗斯族这一群体,他们为这个城市做出了相当多的贡献:有的从事翻译工作,承担着这里中俄贸易、交流的使者;有的在文化馆工作,将俄罗斯族的文化艺术传播开来;有的担任大学俄语教师,将纯正的俄语教给学生......正是他们的存在为额尔古纳乃至内蒙古的人文景观添上相当绚烂的一笔,为此,他们的故事也应该被传扬出。
网络媒体走转改对于所有年轻的网络记者来说都是一个课堂,在这里我们得以亲身体验时代发展中的所有变与不变,记录每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群体与故事,要将内蒙古打造为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而人文景观也是这道风景中不可缺少的一笔。我们就是要通过网络媒体走转改,助力传递内蒙古各地的好故事,让这道风景愈加闪亮、迷人。(内蒙古新闻网编辑: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