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簇簇灌木布满沙坡,一片片绿洲绵延不绝。很难想象,这是曾是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三大沙漠趋于“握手”的地方。近年来,三大沙漠主要分布区——内蒙古阿拉善盟因地制宜,实施成效显著的防沙治沙“组合拳”,有效阻止沙漠蔓延。
“在与风沙长期抗争中,我们摸索出以灌木为主,灌木、乔木和草相结合的经验,形成以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为主的生态屏障建设格局。”阿拉善盟林业局副局长乔永祥说。
阿拉善左旗(县)巴彦诺日公苏木(乡)浩坦淖日嘎查(村)位于广袤的腾格里沙漠边缘,从1992年起由林业部门实施飞播造林。如今置身其中,只见花棒、沙拐枣等沙生植物随风摇曳,曾经的荒芜大漠焕发勃勃生机。“过去房前屋后都是沙丘,羊没有草吃,人也快生活不下去了。”牧民王翠英说,“现在草木多了,风沙少了,生活也变好了。”
在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的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芒来嘎查,一眼望不到边的梭梭林令人震撼,这些灌木虽然个头不高,但一排排整齐列队,好似坚守阵地的士兵。
“这些梭梭阻止乌兰布和沙漠扩展蔓延,保护黄河、贺兰山和附近的铁路,牧民还能在梭梭上嫁接肉苁蓉增收。”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说,由于这片沙漠的边缘地势平坦,地下水位较高,适宜人工种植梭梭,当地2011年规划40万亩梭梭造林地,目前已完成35万亩造林面积。
多年前,芒来嘎查风沙频繁、土地贫瘠,不少世代生活于此的牧民纷纷搬离,吴维忠和妻子何美英勉强依靠家里400多只羊维生。2011年,林业工作人员和当地一些牧民合作种植梭梭,边试验、边生产、边推广,逐步提高梭梭苗成活率。2014年,渐成规模的梭梭林明显改善了当地环境。“天上的风沙少了,地上的明沙不见了,邻里乡亲也搬回来造林了。”吴维忠说,每造一亩梭梭,旗里补贴60元,嫁接的肉苁蓉长成后,还能卖了赚钱。
另外,2010年启动、总投资4亿余元的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效果初显。当初播撒下的花棒、沙拐枣等沙生植物长势良好,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形成一道绿色屏障,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有效遏制巴丹吉林沙漠与其他沙漠的“握手”势头。
当地林业部门遥感数据和地面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多年生态建设,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形成长350公里、宽3公里至20公里的生物治沙带,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长110公里、宽3公里至10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形成一定的锁边林带,流动沙丘趋于固定,局地环境改善。(于嘉达日罕)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内蒙古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