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2017年全国两会 > 两会动态 正文   
记者观察:这个成语,连续5年在李克强总理记者会上出现
内蒙古新闻网  17-03-15 21:13 打印本页 来源: 人民网  
 

  3月1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今天上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注意到,从2013年两会至今,有一个成语连续5年在总理记者会上出现。而这个成语背后所反映的问题,不仅国内媒体关心,也令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记者格外关注。

  “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2013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新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对中外记者表示。

  李克强回应的是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关于如何推进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提问。他还表示,这是削权,是自我革命,会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觉,但这是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愿望。

  这是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总理以来,在两会场合回答的第一个记者提问。上述回答被广泛报道,“壮士断腕”一词迅速走红,也被视为本届政府改革攻坚决心的最佳形容。

  2014年两会,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在当年的记者会上,中国日报记者围绕这一点追问:最应该从哪些领域实现改革突破?对此,李克强回应说,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但是也要抓牵牛鼻子的改革,在重点领域要有所突破。

  具体来说,继续推进简政放权,让市场发力;把财税金融改革作为重头戏,给市场助力;以结构改革推进结构调整,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尤其是在服务业领域,如医疗、养老、金融等,让市场增强竞争力。

  也是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李克强再度表达改革决心:古人说“吾道一以贯之”,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假以时日,必有成效。

  2015年、2016年,彭博新闻社记者连续两年在总理记者会上引述李克强此前提及的“用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改革”的说法。前一年问及在经济放缓之时能否保持决心,后一年则直指更为敏感的去产能过程中出现的下岗问题。

  “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2015年,李克强说,简政放权有利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活力,也可以用它去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

  “中国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改革和发展是不矛盾的,我们恰恰可以通过结构性改革来释放市场活力,支撑经济的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的确产生了一些比较严重的过剩产能。”2016年,李克强回应,我们必须做到产能要去,但大量职工的饭碗不能丢,而且争取让他们拿上新饭碗。

  今年两会,在面对人民日报记者关于如何向下推进简政放权工作时,“壮士断腕”又一次在李克强的回答中出现。

  “我们必须进行自我革命,刀刃向内,我一直说要用壮士断腕的精神坚韧不拔地加以推进,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甚至会有较大阻力,但是要相信我们有足够的韧性。”李克强说。

  他表示,不仅是审批权,还有名目繁多的行政许可、资格认证、各种奇葩证明,让企业不堪重负的收费等等,都属于简政放权要继续推进的内容。我们就是要在推进过程中,让政府职能得到转变,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该管的事情上来。

  “壮士断腕”起初写作“壮士解腕”。人们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在紧要关头,做事要当机立断,必要时牺牲局部,保存整体。《语言文字报》原主编杜永道分析,“壮士断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将改革向“深水区”推进的坚定不移的决心。

  记者统计,在2013年至今,李克强已在记者会上回答了79个问题,其中有10次被直接问及中国改革进程、难点或问题。

  “壮士断腕”一词的高出镜率,反映的正是国内外媒体对中国改革的强烈关注,也折射出李克强担任总理5年来对于推进改革一以贯之的决心与信心。(记者 贾玥)

[责任编辑 李卓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表情】厉害了青城学生:6年手绘120幅公交车型图!
【表情】年底买母畜 开春接羔忙 牧区贫困户 受益扶贫羊
【表情】春日暖阳 放风筝去!
【定格】植树节,邀您播撒绿色!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奔跑吧,内蒙古!
•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内蒙古有啥实招?
• 内蒙古集中整治“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 李纪恒布小林看望我区报道全国两会的媒体记者
• 内蒙古公安厅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安局签订信息共享合作框架协议
• 送孩子上学途中父女被撞身亡
• 内蒙古日报社与三大运营商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