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综合要闻 正文   
[环保微讲座]如何看待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效
内蒙古新闻网  17-03-22 11:54 打印本页 来源: 环保部发布  
 

  当前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既要靠长效措施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也要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采取应急措施进行重污染的“削峰降频”。

  自2013年“大气十条”发布实施以来,我国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深化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加强城市扬尘污染控制、提升区域联防联控管理能力等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同时也建立了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及时采取预警应急措施,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

  “十二五”期间,在环保部“清洁空气研究计划”、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和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在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来源成因、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应急调控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综合观测研究表明,“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全国和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控措施取得成效,一次污染物(SO2、NOX及一次颗粒物等)浓度显著下降。但是,PM2.5中的二次组分(硝酸盐、硫酸盐、铵盐等)下降明显缓于一次污染物,大气重污染的发生往往与二次组分快速增长有关。由于二次污染物的浓度变化与气态前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呈现非线性,因此只有科学阐明不同地区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征和规律,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对策,实现PM2.5污染的精准防控。

  同时,环境监测部门在空气质量监测网和颗粒物组分网建设、重污染预测预报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到2015年,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要求,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的建设全面完成,实现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1436个空气质量监测国控站点联网和实时发布,并建立了不少于三级的质量控制体系,对监测全过程的8个重要环节进行有效管控。

  空气质量预报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数值预报和人工订正技术,手段不断完善,在过去多次重污染预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重污染过程预报的准确率越来越高,提前发现污染过程的时间也越来越早。

  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还建成了集15个超级站、31个激光雷达、2+18城市手工采样和移动走航观测的大气颗粒物组分监测网,开展污染来源成因的实时解析。基于对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来源成因的科学研判,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实施了统一的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各地根据当地污染特征制定了比较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在今年冬季重污染期间多次采取区域联合应对行动。

  根据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2013年以来,全国及重点区域城市环境空气中PM2.5、PM10、SO2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达标天数比例逐年上升,重污染发生频次明显降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与2013年相比,第一批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74个城市2016年的PM2.5、PM10、SO2、NO2年均值分别下降30.6%、28.0%、47.5%和11.4%,其中京津冀区域分别下降33.0%、34.3%、55.1%和3.9%,长三角区域分别下降31.3%、27.2%、43.3%和14.3%,珠三角区域分别下降31.9%、30.0%、47.6%和14.6%。

  同时,2016年74个城市重污染天数比例为3.0%,比2013年减少5.7个百分点。其中,京津冀区域2016年重污染天数比例为9.2%,比2013年减少11.5个百分点;长三角区域2016年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9%,比2013年减少5.1个百分点;珠三角区域2016年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2%,比2013年减少0.1个百分点。

  根据中国工程院对“大气十条”实施情况开展的中期评估结果,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显示,2013-2015年,全国及重点区域NO2和SO2垂直柱浓度年均值和颗粒物光学厚度(AOD)总体呈下降趋势,与地面监测数据分析结果一致。在主要治理措施中,重点行业提标改造的减排贡献最大,对PM2.5浓度下降的贡献达到31.2%。产业结构调整、燃煤锅炉整治和扬尘综合整治是对PM2.5浓度下降贡献较大的另外三项措施,分别贡献了21.2%、21.2%和15.2%。除常规措施之外,重污染应急措施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SO2、NOX和一次PM2.5的排放,在应急期间降低大气PM2.5的峰值浓度。(作者: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胡京南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 宫正宇)

[责任编辑 王皓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温室花园”的别样风光
农博会助力农牧业
春分立蛋
【定格】彩笔涂抹画 “立蛋”迎春分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外星人来了
• 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会会议 李纪恒主持
• 公益宣传画亮相青城街头
• 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召开
•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内蒙古有啥新进展?
• 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看过来,福利到了
• 自治区党委派出12个督查组对48个党组织开展巡视整改专项督查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