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网评 正文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
内蒙古新闻网  17-03-23 09:55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天堂草原,有明珠焉,厥为青城,倚阴山之巍峨,聆黄河之铿锵。这就是祖国北疆的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那里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鸟语花香,富有浓郁的塞外风情。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音译,意为“青色的城”,是内蒙古首府,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和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被誉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的古城公社所在地。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土城为内外两重,外城周边3公里,是座长方形土筑小城,为当时的民居及兵营所在地;内城为官署驻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它的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和林格尔县境。

  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军于云中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

  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庆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万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明王朝赐名为“归化”。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蒙汉两族不用兵革达30年之久。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被清军焚毁。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为彻底打败**境内之蒙古准噶尔部队,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对准噶尔部战争胜利后,距旧城2.5公里处又增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并命名为“绥远城”。清朝末年,将旧城(归化城)和新城(绥远城)合并,称“归绥”。

  1928年,绥远建省,将归绥县城区设为归绥市,作为省会。日寇占领期间,曾改称为“厚和特别市”。1954年,撤消绥远省建制,将“归绥”更名为“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首府。

  呼和浩特两千多年的文字记载,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这里有距今七八十万年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遗址“大窑文化”;有始筑于战国时代的我国最古老的“赵长城”;有作为“胡汉和亲”历史见证的昭君墓和闻名遐迩的辽代万部华严经塔;有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字刻写的天文图金刚舍利宝塔;被誉为“召城之最”的大召、“佛教建筑典范”的席力图召、“杏坞番红”的乌素图召、“古木参天”的喇嘛洞召等众多召庙共同组成独具魅力的召庙文化。加上市东南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群,具有大漠风情的黄河旅游区、号称“塞外西湖”的哈素海度假村和位于大青山丛林翠柏中的乌素图国家森林旅游娱乐区,周边有希拉穆仁、格根塔拉、辉腾锡勒草原旅游胜地。使呼和浩特成为游人向往的历史文化名城。

  呼和浩特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结合体,再加上现代文明的影响,文化历史遗迹无一不体现北方民族特有的朴实、豪放、大气的特征。有专门的蒙古语学校、歌舞艺术表演的乌兰牧旗,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服装表演等等,非常有特色。蒙古族典型的乐器马头琴奏出的悠扬乐曲,伴随蒙古族歌手高亢、低回的歌声,使人回味悠长。

  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的领导下,呼和浩特,这颗草原上最璀璨的明珠,这个目前为止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历史文化名城将会绽放出更加靓丽的色彩。未来的活力首府、美丽首府、和谐首府将赢得五湖四海人的热爱。魅力呼和浩特将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眷恋,呼和浩特也必将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浓浓的笔墨,不负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郝克强

[责任编辑 吴钰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春分立蛋
【定格】彩笔涂抹画 “立蛋”迎春分
“大都集结令——走近忽必烈”系列活动在北京拉开帷幕
大雁回归大草原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外星人来了
• 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会会议 李纪恒主持
• 公益宣传画亮相青城街头
• 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召开
• 自治区党委派出12个督查组对48个党组织开展巡视整改专项督查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许可对自治区人大代表周秉利 采取强制措施的决定
• “温室花园”的别样风光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