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评论 论道 先锋 e言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思想 > 评论 正文   
【观点圆桌会】“法律撑腰”让见义勇为者更有底气
内蒙古新闻网  17-03-23 17:19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核心提示】

  见义勇为是我国社会长期提倡的可贵品质,不让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也是公众一直以来的呼声。前不久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对见义勇为致受助人受损是否要担责,作出了更有利于施助者的规定,只要见义勇为一律不担责。近日,公安部官网又发布了《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让见义勇为话题再次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观点1

  让法律为好人担责

  宛诗平

  从“见义勇为致受助人受损,非重大过失不担责”,到“见义勇为一律不担责”,民法总则草案的最终修改,意味着“流血又流泪”的情形将不再出现。因为做了好事,反而被救助人所讹诈的极端情形,更失去了法律的支持。“立法以典民则祥”,见义勇为作为“好人法”中的重要一款,在立法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彰显了良法善治的理念。

  或许有人会反问,在依法治国的社会里,“见义勇为不担责”会不会导致“只要目的正当就可逃避法律责任”?诚然,在法治社会里,见义勇为行为本身确实可能给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造成损失,但对此法律应当如何评判,如何合理分配其中的责任归属,既关乎个案中公民合法权利的维护,也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面对见义勇为可能引发的权益纠纷和社会风险,法律如果不能为见义勇为者兜底,寻求妥善的权益救济通道,确保见义勇为者不至于流血又流泪,就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最终使见义勇为的人越来越少,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溃坝也就在所难免。

  法律人士指出,法律与道德都属于上层建筑,二者犹如车之两轮。虽然法律与道德在某一时期或阶段会出现些微的背离或冲突,但这只能是暂时的。从长期来看,二者必须一致,趋于同向。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古希腊先贤就主张,法律的制定必须着眼于德和善,法律应当是实现正义、美德和幸福的各项原则。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作为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是社会良知与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先行确立“好人免责”的法规,在立法上彻底正本清源,才能让见义勇为者有更多底气和勇气。至于见义勇为因“重大过失”而造成的损失,其法律后果完全可以尝试由行政组织或社会力量予以分解,惟此,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德,有利于公正执法。

  观点2

  澄清对“见义勇为不担责”的误读

  潘洪其

  民法总则正式通过后,一家报纸刊发评论提出,公交车上一名男子骚扰女乘客,多名小伙子劝说无效后,将男子围殴致重伤,“若根据现在彻底的‘好人法’,这些小伙子是否就不需要承担责任了呢?如果不需要,该男子所受的伤害应由谁负责呢?”作者有这样的疑问,说明他把“好人法”规定理解成了“见义勇为无需承担任何责任”,这显然是不小的误解。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那些小伙子把骚扰女乘客的男子打成重伤,可视同防卫过当造成不应有损害,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对“好人法”规定的另一个误解是,认为这项规定可以消除人们怕“碰瓷”而不敢扶的心理,鼓励人们看见老人摔倒后,勇敢地上前实施救助。然而,“好人法”并无助于解决“不敢扶”问题,解决“不敢扶”问题也用不着依靠“好人法”,因为“不敢扶”主要缘于救助者怕被受助人“碰瓷”、诬告,而要遏制惩处受助人的“碰瓷”、诬告行为,只需严格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法律规定,由受助人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自己是被救助者撞倒)。只要的确不是救助者撞倒了受助人,受助人就无法进行充分的举证,其主张就不能得到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认可,也就不能达到“碰瓷”、诬告的目的,自己反而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按照法律规定,院外医疗救助首先应当由专业医务人员实施,鼓励经过培训、具备急救技能的社会人员对急危重患者实施紧急现场救护,未经培训、不具备急救技能的社会人员,对紧急救助行为一般只应当予以必要的辅助,万不得已时才应直接实施紧急救助,以尽量避免对受助人造成损害。虽然法律规定,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对受助人造成损害不担责,但法律也不鼓励简单粗暴的见义“勇”为,不鼓励实施紧急救助时盲目莽撞、硬干蛮干。

  观点3

  鼓励人们站出来就是种进步

  张涨

  有网友这样评价见义勇为说:“见义勇为,打不过是自己挨打,打得过说不定还要赔人家医药费。”说实话,在很多需要人们站出来的危急关头,正是这一念头让一些人迟疑不前。打不过打得过,都有风险。一犹豫,就退缩了。这也启示我们,要鼓励见义勇为行为,就必须要从制度上打消公众对见义勇为可能遭遇风险的后顾之忧。

  见义勇为主要存在两方面风险。其一,是对自身造成伤害。凡是呼唤人们见义勇为的关头,往往都冒着伤害自己的巨大风险。不仅是在见义勇为过程中可能碰到危险,在事后还可能遭到报复,有时受伤住院还得自掏腰包。为了不让类似困境发生,公安部出台的这一新规相当给力。除了明确加害人、责任人、受益人担责外,还明确在无加害人、责任人、受益人情况下,由医保和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兜底解决。这一规定意味着,见义勇为一旦给自己造成损害,至少不用为医药费犯愁了。别小看这一进步,对鼓励人们勇敢站出来,是制度上的巨大进步。

  其二,则是对他人和第三方造成损害。比如在制止犯罪行为中,将犯罪嫌疑人打伤;在老人突然倒地时,实施救助过程中可能发生误伤等等。在很多案例中,“扶不扶”的深层次原因是“不敢扶”,就是怕“扶出问题”自己要担责。而这一风险,也在刚刚通过的民法总则中得以排除: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见义勇为不担责”原则的确立,更鼓励人们在危急关头选择勇敢站出来,而非绕道而行。

  自古以来,见义勇为就是备受人们鼓励和推崇的英勇行为。在现代社会,更应用法制来保护这一道德传统,让见义勇为不再左右为难,而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网友热议】

  @曹美丽:不让见义勇为者负重前行,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此次修改的民法总则草案,删除的虽然只是一句话,但立法进程却迈出了一大步。

  @弥穹泠岚:把因见义勇为造成重大过失的举证责任转移给了被救助方,体现了鼓励见义勇为的立法宗旨,有利于匡正社会风气。

  @绿茵场:见义勇为是一种无偿的、善意的人道主义行为,理当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让救助人享有免责的特殊待遇。

  @不停跳舞:如果不以法律的名义为英雄“护身”,如果不对这种英雄行为给予经济和荣誉上的奖励,势必会使见义勇为的社会价值贬值,不利于社会正气的弘扬和匡扶。

  【编辑手记】

  文明社会需要温暖,紧急时给予他人以帮扶救助是沁人心脾的正能量。发扬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鼓励见义勇为、见义智为,更需要有法规、制度兜底,确保施救之后好人“流血不流泪”。见义勇为不担责,是在法规制度上补齐一块短板,是良法善政。我们有理由期待,“好人法”能够进一步激发公众参与社会救助的热情,让见义勇为、乐于助人蔚然成风。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安华祎)

[责任编辑 李珍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春分立蛋
【定格】彩笔涂抹画 “立蛋”迎春分
“大都集结令——走近忽必烈”系列活动在北京拉开帷幕
大雁回归大草原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外星人来了
• 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会会议 李纪恒主持
• 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召开
• 自治区党委派出12个督查组对48个党组织开展巡视整改专项督查
•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许可对自治区人大代表周秉利 采取强制措施的决定
• “温室花园”的别样风光
• 春水初生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