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翁旗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认真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狠抓四项工作,破解脱贫难题,带领贫困群众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破解脱贫短板问题。牢牢把握省级领导联系贫困县等有利契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并通过整合,集中用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脱贫短板。2014年以来,翁旗累计投入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工程等方面的建设资金达到57.62亿元。同时,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翁旗还实施了950个自然村的农村牧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并加大生态建设扶贫力度,争取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资金8530万元,完成沙地综合治理46.8万亩,覆盖13个苏木乡镇、25个嘎查村,受益贫困户466户、贫困人口991人。通过上述举措,翁旗使全旗111个贫困嘎查村、6万名贫困群众真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均有保障。
狠抓扶贫产业发展,破解脱贫增收不持续问题。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翁旗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扶贫产业发展上,鼓励引导龙头企业认领扶贫责任,主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为贫困嘎查村“输血”,为贫困群众谋出路。目前,翁旗已引进培育了中粮、蒙都、凌志等一批龙头企业,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和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重大产业项目,形成了“猪牛羊、薯菜糖”6条完整产业链,在种养环节带动8万农牧户参与经营,1.48万贫困户稳定脱贫;在加工环节安置就业1.2万人,1900口贫困人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同时,充分挖掘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扶贫功能,旗财政安排资金2240万元,对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进行重点扶持,按带动脱贫的贫困户数量确定扶持资金比例,每带动脱贫1户贫困户扶持5万元,共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83个,带动脱贫贫困户490户、贫困人口1023人。
狠抓扶贫模式创新,破解脱贫渠道窄问题。坚持“整村推进、因村施策”的原则,深入分析各贫困嘎查村资源条件、外部环境等,结合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因村制宜制定了“先建后补”、“三链互助”、“一主四拖”、“合作托养”、“资产收益”等多种扶贫新模式,形成了有效的帮扶监督和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了贫困户自我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桥头镇马架子等6个重点贫困村通过采取“资产收益”模式,将扶贫资金作为股金量化入股到合作社发展产业,由合作社按入股资金额度不低于10%的比例,对贫困户进行定期分红,使48户贫困户、110口贫困人口年人均实现增收800元以上。该模式既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又解决了企业或合作社融资难问题。
狠抓扶贫队伍建设,破解脱贫能力不强问题。实行旗级领导包乡、机关单位包村、党员干部包户制度,选派后备干部和优秀党员干部成立111支扶贫包村工作队包扶111个重点贫困嘎查村,并组织全旗11207名干部职工,全覆盖帮联贫困户,使全旗所有贫困对象都有帮扶责任人,并且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在具体工作中,111支扶贫包村工作队在精准识别贫困户、帮助贫困村、贫困群众制定规划、谋划产业的同时,按照“扶贫先扶智”的工作思路,通过面对面沟通交流,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引导,帮助贫困群众转变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意识转变,为脱贫举措的落地实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通过综合施策,翁旗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61127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25443人,年均减少1.1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14.7%,下降到2016年底的6.1%。减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驻站记者毛凤全通讯员孙宝才张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