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防沙治沙专题 > 动态聚焦 正文   
爽约沙尘暴 内蒙古生态环境都变成这个样子了
内蒙古新闻网  17-03-25 09:14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沙尘漫天、狂风怒吼是往年二三月间内蒙古常见的天气,然而记者近日在风沙源之一的腾格里沙漠和科尔沁沙地采访发现,今年以来,“大漠风尘日色昏”的景象不见踪影,生态环境的改善让沙尘暴“爽约”了。

  “上世纪90年代,沙尘最多的一年刮了90多场,遮天蔽日,下午4点昏暗如夜。”在腾格里沙漠的巴彦浩特镇,从小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范晓钟说。如今,走在巴彦浩特镇清爽的三月天里,他的心情像春天一样,“现在,人们不再担心沙尘暴之害了。”

  阿拉善盟林业局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多年生态建设,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形成多条长数百公里、宽数公里至20多公里的锁边林带,缚住了沙漠肆虐的步伐,流沙趋于固定,风沙明显减少。

  ◆到2020年内蒙古将实现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

  去年12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健全自治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实现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探索建立起跨地区、跨流域补偿试点,多元化补偿机制初步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使内蒙古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努力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内蒙古迎来重要的生态休复期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近日联合下达《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对于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有利于内蒙古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和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模,也有利于我区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从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将天然林资源保护范围扩大到全区,更有利于我区继续开展公路、城镇、村屯、矿区园区、黄河两岸、大青山前坡等重点区域绿化。

  据了解,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休复,中央财政将对典型重要的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给予奖补。自治区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认为,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休复,就是要充分整合财政资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为切入点开展工作,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正是在此意义上,内蒙古专家认为,生态仍显脆弱的内蒙古正在迎来一个重要的生态休复机遇期。

  ◆“十三五”:内蒙古10.2亿亩草原因生态修复获补贴奖励

  记者获悉,“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将有10.2亿亩草场被纳入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基本实现可利用草原全覆盖。

  据统计,内蒙古于2011年实施一期草原生态补奖机制,5年时间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共投入资金300.6亿元(人民币),截至“十二五”末,内蒙古草原平均植被盖度达44%,比政策实施前提高7个百分点,草原生态恢复速度明显加快,草原生态退化趋势实现整体遏制。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末,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计划持续好转,草原平均植被盖度稳定在46%左右,草原畜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内蒙古阴山山脉大青山段前坡生态工程开工

  总投资约100亿元的阴山山脉大青山段前坡生态建设工程在呼和浩特市开工。这项工程力图恢复当地“天苍苍,野茫茫”的生机景象。

  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康存耀说,大青山前坡生态建设工程总投资约100亿元,建设范围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平均宽3.3公里,区域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主体绿化面积近10万亩。建设内容主要有前坡冲积扇区及山体25度坡以下区域的密植绿化,沿线主要沟系的生态整治,人为破坏较重的山体伤痕修复和精品经济林基地建设等。预计到今年6月底前完成主体绿化建设。

  “抓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也被列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实现“使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双赢”总体战略目标,从根上破解生态环境这一长期制约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内蒙古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孙惠民认为,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严格的责任制度做保障。“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制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领导干部生态文明损害责任的终身追究的试点,通过我们这么来抓,内蒙古生态环境从制度上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常军政说,这表明了政府铁腕治理环境问题的决心。“这些红线划定以后就是高压线,谁也不能碰,也碰不得,所以我们用生态保护的底线来确保我们的绿色资源不能被破坏,不能我们一边在治理一边在破坏污染。这是以后绝对不行的。”

  ◆内蒙古居延海连续12年不干涸创造生态“奇迹”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对外发布消息称,截止2016年,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北部的居延海,由于上游黑河不断调水及中游用水量减小,实现了连续12年不干涸的生态“奇迹”。

  作为自然水系汇集形成的天然湖泊,其水域面积变化不但受自然条件的调控,而且也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2000年之前,这里曾多次出现干涸现象。

  ◆内蒙古高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3000多只野生马鹿

  初春时节,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出现了大规模野生马鹿种群,数量达到三千多只。

  据了解,这些马鹿是中国马鹿十分重要的野生种群,马鹿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过去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加上人为破坏,使马鹿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少,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高格斯台罕乌拉保护区自2003年以来,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水源涵养区建设工程,并加大盗猎野生动物打击力度,当地生态环境逐步好转,马鹿野生种群数量大幅回升。

  ◆内蒙古筑牢生态屏障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生态环境保护既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当前,环境保护正处于体制转轨、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是还欠账、补短板的攻坚期。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将继续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突出战略位置,强化源头防控,坚守生态底线,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打好三大战役,坚决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将确保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以上;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57.7%以上,劣Ⅴ类水体比例控制在7.7%以内;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4%、1.4%、2.6%和2.6%。

  加快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问题,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改善环境质量是重大发展工程和重要民生工程,也是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大力实施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加快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

  (综合: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中国新闻网、内蒙古日报、北方新报)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马铃翔)

[责任编辑 王彤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