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始终把生态建设与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在组织实施四大水系治理等“四大工程”的同时,建立完善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等生态保护制度,把85%的国土面积划为生态红线,成立了专门机构——生态保护委员会,使生态文明建设走向制度化、常态化。
每年全盟干部群众都参加各种形式的植树活动。
如今的多伦县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改善了,引得大量候鸟来到正蓝旗扎格斯台湖。
天蓝,云白,草绿,水清,九月的锡林郭勒草原向世人展示了迷人的美丽画卷。
在这里,可以贪婪地呼吸,那一阵阵草香沁人心脾。
在这里,可以欢快地追逐,那一抹抹绿色清新相伴。
“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环境,让我情不自禁爱上这片草原,并回到家乡来创业。”乌拉盖管理区的杨慧说出了自己的草原情结。是什么让锡林郭勒锁住人们的视线、抓住人们的心扉?多年来,我盟坚持的生态建设成果说明了一切……
林进沙退
编织绿色生态网
沿着510国道走进多伦县,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一排排昂然挺立在公路两侧的云杉和樟子松,让510国道瞬间变身为绿色景观走廊。无论是城镇还是村庄,在多伦县,这样的美景随处可见。看到眼前天蓝水碧、美景如画的多伦,人们怎么也不会与十几年前那个黄沙漫漫、沙进人退的京津风沙源头联系在一起。
家住西干沟乡大耗来沟村的农民赵成树感慨地告诉记者,过去村里的山丘光秃秃的,水土流失严重,每逢雨季,村里经常被淹,特别是庄稼地经常被水冲毁,严重影响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
“在那以前,这山上沙化得厉害,好不容易下了雨,也因为没有树和草,留不住水,最后都白白流走了、蒸发了。从2003年这里开始响应政府号召退耕,山上的植被也慢慢长好了,环境一点一点的恢复了。”赵成树向记者讲述着家乡的变化。
赵成树所说的“退耕”就是多伦县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2000年以来,多伦县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飞、封、造、禁、移、调”多措并举对沙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并在取得初步成效后,启动了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
通过十几年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全县林地面积由2000年的5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9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现在的31%,项目区林草植被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实现了由“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巨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盟过去不少无人问津的沙荒地,如今都披上了绿装,全盟林草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以上,造林面积超过建国以来前50年的五倍多,全盟防沙治沙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盟林业局副局长王勇介绍说:“从2000年京津风沙源启动以来,全盟林业生态建设每年以百万亩的速度推进,重点把沙源项目布局在四大水系、两大沙地,截至到2014年,完成京津风沙源林业建设任务18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沙源工程启动前的1.2%提高到7.3%,林草盖度平均提高了15个百分点,通过治理,生态得到恢复,老百姓也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生态红线
呵护碧水蓝天
生态红线的划定,标志着我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近年来,为了保护锡林郭勒草原这片宝贵的生态资源,盟委、行署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在组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生态保护建设“四大工程”的同时,健全完善了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等生态保护“八项制度”,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基本趋于稳定。
当前,我盟正处于加快转型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唯有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才能着力从根本上、长远上解决生态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盟委、行署始终坚持生态环境第一,生态环境至上的理念,提出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将基本草原、林地、水域、沙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等划入生态红线。对占我盟国土面积85%的区域保护起来,实行环保刚性约束,并积极申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立法,努力从源头上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
生态红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凡征占用草原等生态资源的建设项目立项前,都要进行前期预审,项目必须符合生态保护总体规划,必须与生态红线相衔接,必须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一致,做到项目源头把控,全程监督,为生态环境保护划定了坚决不能触碰的“高压线”。
自治区首家专门负责草原生态保护的职能部门——锡林郭勒盟生态保护委员会的正式成立运行,则进一步彰显了盟委、行署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决心。盟生态委主任青格勒介绍说,盟生态委划转、整合了部分环保、农牧业部门职能,对全盟生态保护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牵头组织环保、国土、农牧业、水利、林业、交通等部门的力量,开展生态综合执法,对非法开垦草原、改变草原用途,超载过牧、乱采滥挖,非法征占自然资源,非法采集草原野生植物等破坏草原生态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矿山、工业园区、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重大生态违法案件实行专项督办和挂牌督办,进行追责问责。为了切实保护好这片草原,我盟已经在东乌旗、苏尼特左旗和正蓝旗三个地区启动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并从大学毕业未就业学生中招聘了1200名生态坏境保护和农牧业工作志愿者。我们这支队伍,就是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守护者。
打响生态牌
为牧民增收为草原添绿
2005年至2006年间,我盟退化草地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49%,西部和南部地区草地退化最为严重,退化面积已占草地总面积的70%以上。其中,西部地区主要由自然因素和超载放牧所致,南部则主要因过度开垦造成。
在补奖机制实施前的2009年,锡林浩特市的植被生物量为49.94公斤/亩,政策实施后的2013年、2014年,该市的植被生物量分别为77.62公斤/亩和84.52公斤/亩,禁牧区产草量比实施前提高了34个百分点,盖度提高6个百分点。
环境的改善绝非偶然,锡林浩特市农牧业局副局长、草原站站长曼丽介绍说:“实施补奖政策四年来,牧草种类恢复得比较明显,过去一平方米只有几种牧草,现在已经有十几种,草甸草原达到了三十多种牧草。”
禁牧了,牲畜少了,牧民收入会不会“跳水式的下降”?“不会的。”乌拉盖管理区巴音胡硕镇霍博尔沁乌拉村村民刘春江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我家开始养起了乡村猪,年收入近6万元。打草场也获得了大丰收,从兴安盟、河北省等地来买草的人络绎不绝,两万多捆草带来近20万元的收入,再加上政府的禁牧补贴,一年下来收入比过去翻了好几番。”
补奖机制实施以来,我盟主动适应畜牧业发展的新常态,积极引导牧民转变思想观念,拓宽致富途径,使牧民从生态建设中见到实效,保护草原生态的意识越来越高,补奖机制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激励机制”。
基础母畜天然放牧、出栏仔畜舍饲育肥、冬羔早春羔补饲提前出栏……这些经营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贯穿于我盟畜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为确保牧民收入不降低、畜产品供应不减少,我盟积极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标准化”建设,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少养、精养和品牌发展之路,养殖效益大幅提高,农牧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盟各族群众的行动自觉。锡林郭勒从京津风沙源治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树立,显示出全盟上下对于生态建设的坚持和决心。
在那个振奋人心、暖意融融的春节,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提出了“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殷切期望。我们相信,在全盟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把锡林郭勒大草原这个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得更加牢固,呈现出千里草原水草丰美、辽阔壮丽的景象,使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变得更加亮丽!(记者爱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