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要闻 > 深度内蒙古 正文   
忽冷忽热爱感冒 用药对症是关键
内蒙古新闻网  17-04-20 16:41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四月的内蒙古,一会儿降温、一会升温,一会儿大风沙尘、一会儿和风细雨,一会儿雨雪交加,一会儿又万里无云。在这温度忽高忽低的季节,环境中的细菌、病毒同时活跃起来,流感、感冒以及水痘、风疹等病多发于此季节,尤其老人、儿童更易中招。患了感冒,赶紧吃药,但是感冒药只有吃对了,感冒才能好得快。小编根据感冒的四大症状,为您整理推荐一些感冒药的贴心小提示,赶紧收藏起来吧!

  感冒是咋引起的?

  ↓↓↓

  感冒药对症是关键

  

  感冒是四季常见的外感病,尤以冬春两季多见。许多家庭都备有治疗感冒的药,有的人患感冒后吃了不少药,但病症并没减轻。关键在于没有对症用药。

  扑灭症状一:鼻子堵塞功效成分:盐酸伪麻黄碱、盐酸麻黄碱。鼻子堵塞的罪魁祸首就是鼻腔充血。鼻子里充满了血管和神经,空气中的各种尘埃和细菌,都要被鼻腔内的鼻毛和黏膜滤掉或杀灭。由于病毒捣鬼,鼻腔内的毛细血管涌入大量血液,鼻子堵塞。堵住的鼻子除了让人呼吸不畅,还会在病毒的刺激下分泌大量黏液。因此,感冒的人常流鼻涕。要想减轻鼻腔充血,就必须在药物中添加盐酸伪麻黄碱、盐酸麻黄碱这两种物质。它们可以减低血管中血液的流量,使充血的鼻腔缩小。♥用药警示:甲状腺功能亢进、器质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病变、心肌梗死、心绞痛及糖尿病患者慎用或禁用;与强心甙、奎宁丁或三环抗抑郁剂合用,还有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危险。

  扑灭症状二:头痛发热

  功效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钠和氨基比林

  感冒的一大特征就是头痛,一般感冒还常常伴随着身体发热。如果体温达到37.3℃—38℃,这时可以判定为发热,是低度发热。此时吃解热镇痛药可以有效降低体温,同时要注意保暖,以免体温继续升高。虽然体温升高了,但人却感到发冷、怕冷。要对付这种难受的症状,一般是要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钠和氨基比林这三种成分的药物。其中,对乙酰氨基酚最为常用。这种成分专门对付发热、疼痛。目前市场上80%的感冒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

  ♥用药警示:

  对乙酰氨基酚对肝损害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对于三岁以下小儿,最好不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对乙酰氨基酚能通过胎盘,所以孕妇要慎用或禁用。

  扑灭症状三:咳嗽

  功效成分:氢溴酸右美沙芬、盐酸二氧异丙嗪。

  感冒三大主要症状中,除了鼻塞、头痛外,就是咳嗽了。不断的咳嗽不仅仅让人心烦,更使呼吸道处于剧烈振动中。长时间的剧烈咳嗽,会造成呼吸黏膜破损,严重的会造成出血。

  现在大多数感冒药中都会添加氢溴酸右美砂芬、盐酸二氧异丙嗪等成份,以此来达到止咳镇咳的目的。感冒引起的咳嗽,一般吐出的痰颜色发白,不是很黏稠。如颜色发黄,那就是呼吸道发生了感染,这时用感冒药就不顶用了,必须去医院使用抗生素。

  扑灭症状四:过敏、流鼻涕

  功效成份:扑尔敏、盐酸苯海拉明。

  感冒病毒侵入鼻腔后,它们活动产生的物质会刺激鼻黏膜,产生过敏反应。这种刺激会使鼻黏膜分泌大量的黏液,造成人流鼻涕,而且没完没了。扑尔敏、盐酸苯海拉明都可以阻断病毒对鼻子的刺激,消除这种过敏反应。

  预防感冒也支两招

  1.避免诱因

  避免受凉、淋雨、过度疲劳;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年老体弱易感者更应注意防护,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戴口罩,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出入。还有就是要勤洗手,清洁自己的双手,消灭可能的污染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增强体质

  坚持适度有规律的户外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与耐寒能力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方法。另外最好戒烟戒酒。香烟能直接伤害呼吸系统,过量的酒精则会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都会增加感染的概率和患病的严重程度。

  3.免疫调节药物和疫苗

  对于经常、反复发生本病以及老年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酌情应用免疫增强剂。目前除流感病毒外,尚没有针对其他病毒的疫苗。但可别因为疫苗,就相信维生素C可预防感冒的流言,这种方式不靠谱。

  (来源:南方日报、百度百科等)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李珍)

[责任编辑 王美花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