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 正文   
符合区情的战略性选择 ——二论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凝聚力量建设现代化内蒙古
内蒙古新闻网  17-04-23 23:16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新世纪前10年,我区顺应国家新一轮重化工业化趋势形成的巨大市场需求,抓住机遇,推动资源型产业迅速扩张,经济实现了两位数的持续高速增长。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集中表现为:能矿资源依赖型、投资拉动型、要素投入驱动型等。这一格局顺应了外部市场需求变化的要求,一定时期内有效推动了内蒙古经济规模的跨越提升,但由于缺乏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较差。内蒙古经济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近年增速放缓的表现,证明了这种经济形态特征的脆弱性,表面看是增长速度下滑,实质上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所致。新常态下,随着国家经济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并把发展重心转向调结构、转方式,曾经支撑我区经济快速增长的矿产资源、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支撑力度逐步减弱,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内蒙古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亟待由“速度效益型”迈向“质量效益型”。

  那么,推动内蒙古转型发展、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是什么?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客观上要求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新思路和新举措。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转型升级的内在压力,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立足发展大局,在深化区情再认识和总结自身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内蒙古目前发展所处方位,明确了内蒙古发展方向。同时,紧贴目标,强化了内蒙古发展举措。这是自治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结合点、着力点、突破点,更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党代会提出的六大原则明确了发展方向,强调了发展中应把握的关键环节,充分体现了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建设要求。七项主要目标明确了推动我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工作重心,强化了发展目标和对重点工作的整体安排。六大原则、七项主要目标把握住了时代脉膊,明确了内蒙古发展必须处理好的重大关系,找到了今后的发展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体现了内蒙古发展的客观规律,高屋建瓴地回答了着重发展什么、抓好什么发展的一系列事关内蒙古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导向性和战略性,是对内蒙古未来科学发展的整体谋划。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既是长远的发展任务,也是当前的行动纲领;既提出了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也明确了当前的主要任务与举措,是我区当前和今后发展的重要遵循和有力保证。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自觉适应形势任务的新变化,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推动经济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解决我区面临的深层次发展矛盾的重要选择,更是在新形势下实现“结构性红利”的战略选择。因此,必须以深改革、促转型、扩内需为着力点,把改革的红利、转型的动力、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为内蒙古经济升级版夯实基础,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向社会放权力度,切实解决放权不到位不彻底、服务不配套的问题。继续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实施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着力消除非公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解决好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金融通、自主创新、人才引进、项目审批等突出问题。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更好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坚持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的持续健康发展。转型升级是事关全区前途命运的一场硬仗,当前的产业转型就是未来的有质量增长。无论经济形势多复杂,困难和压力有多大,推动我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的方向不能变,力度不能减。

  以培育优质增量引领转型升级。以“七业”同兴为着力点,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带动能力强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产业,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的节能环保、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突出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争取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培育服务业支柱产业。以金融、物流、商务会展为重点,注重服务业与生产环节的配套;以旅游、文化、健康养老为重点,注重服务业与消费者的衔接,打造“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品牌,构建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以优化存量推动转型升级。更加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做好产业左右链、中高端的延伸文章,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原材料深加工率和传统产业循环率,力促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增强竞争力。

  以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延伸产业链,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推动能源、化工、大数据、稀土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产业应用技术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方位优化创新生态,在关键领域组建一批产学研资联盟,推动协同创新。

  坚持供给创新,培植绿色经济新优势,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新常态下,消费主导经济增长的趋势日趋巩固。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以消费主导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同时,内蒙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稳步增强,亟待我们紧跟消费发展趋势,围绕消费模式演变,结合自身独特的旅游和农畜产品优势资源,千方百计在供给上找创新,以创新供给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全域旅游。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旅游消费者正逐渐趋于理性和成熟,个性化的旅游消费方式逐渐兴起,享受性、体验性的旅游内容大大增强,旅游者的需求已从单纯注重自然风光的欣赏转向对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体验,原本不是旅游景区景点的地方正在变成新的旅游目的地,无景点旅游逐渐成为常态,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顺应旅游消费发展趋势,内蒙古应从全域旅游的高度,重新思考和谋划旅游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通过创新旅游产品、强化“旅游+”融合发展、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拓宽旅游合作等领域,力促内蒙古旅游从传统的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努力把旅游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把旅游资源大区变成旅游产业大区、强区。

  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绿色品牌,促进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提质增效。近年,人民群众对绿色、安全食品的期待愈加强烈。内蒙古拥有天然绿色的广阔空间、质优量多的农畜产品,突出绿色品牌,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提质增效,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既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也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首先,转变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思路。坚持生态价值优先、绿色品牌为重的方针,淡化产量目标,注重质量提升,走适量、精品、高端、高效路线,彻底改变农畜产品优质难优价的现状。其次,完善农牧业顶层设计。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完善转移支付和收益分配机制,保证农牧民在减量化生产中也能增收致富。第三,走品牌化经营之路。创新加工营销模式,大力培育地域品牌,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瞄准高端市场走高质、高价、高效路线,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相信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指引下,全区上下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一定能够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付东梅)

[责任编辑 李珍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传承传统文化
技能大比拼
杏花开了
共建绿色化工园区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内蒙古历史上的今天】4月17日
• 呼和浩特至包头动车组首次经停 土默特左旗进入“动车时代”
• 【内蒙古之最】我国最大的旅蒙商号
• 【论道】雷锋,江姐,刘胡兰,董存瑞……决不能让英雄倒在流言的枪口之下!
• 李纪恒: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 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 【网信事业新成就】云计算&大数据呼和浩特拥“云”入怀遇见未来
• 第三届内蒙古美食文化节举行 蒙餐成为舌尖上的诱惑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