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庆祝自治区成立70年  >  聚焦   
道尔吉:见证内蒙古教育事业的发展变迁
内蒙古新闻网  2017/05/09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晨报 
 

  在内蒙古第一所师范学校学习、内蒙古第一批师范学校毕业生、第一批东部支援西部师范毕业生……

  82岁的道尔吉老人经历了很多内蒙古的“第一”,他也见证了内蒙古教育事业的发展变迁。

  16岁进入林东师范学校

  1936年,道尔吉出生在赤峰市巴林右旗一个牧民家庭,“1945年,我9岁开始在巴林右旗大板镇小学上学,那时时局动荡,1946年一年没法上学,直到1947年才又返校。”

  1952年,林东师范学校在巴林右旗建校。林东师范学校是内蒙古地区第一所师范学校,道尔吉是第一批进入林东师范学校学习的学生。“当时教我们的老师被调入林东师范(学校),我们班上的10多名学生也进入该校作为初中生开始学习。”道尔吉老人介绍,当时学校还在修建,学生便在林西县一所军营内暂时上学,直到一年后学校校舍完工后,学生们才来到林东师范学校学习。

  “林东师范学校是在全盟招生,我们的一个老师教我们所有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化学、地理、历史、物理、动物学和植物学,当时系统学习了所有课程。”道尔吉老人自豪地说。

  支援西部来到鄂托克旗

  1955年,19岁的道尔吉从林东师范学校毕业,“我们那届毕业生有100余人,都是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为弥补西部教育资源的缺失,道尔吉作为第一批东部支援西部的教育人才,被分配到伊盟(今鄂尔多斯)鄂托克旗。

  “当时分配到伊盟(鄂尔多斯)的一共有12人,我和另外两名同学被分配到鄂托克旗。”道尔吉至今仍记得从赤峰来伊盟(鄂尔多斯)那一路的艰难。

  “坐了好几天的火车从赤峰来到包头,又从包头坐卡车去东胜,可走到树林召附近车坏了,我们在当地住了一晚上,第二天车修好了才到了东胜。但从东胜去鄂托克旗时犯了难,当时教育部门找了半天,找到一辆打算去鄂托克旗拉盐的驴车,那驴车一路颠簸,走了4天才到了鄂托克旗。”道尔吉至今都认为那一段旅程是他走过的最长的一段路。

  来到鄂托克旗后,道尔吉发现当地教育资源相当匮乏。“那时鄂托克旗只有一所小学,还是在苏木。”

  当道尔吉来到鄂托克旗时,鄂托克旗第一所蒙语小学“和平街小学”建校,道尔吉成为该校的一名老师。“学校是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负责代五年级的课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班里有两名学生,一个比我大一岁、一个比我大两岁,我们一批来的有通辽的几名女老师,她们也都是16岁、17岁。”道尔吉说。

  “当时,我在当地的多所小学教书,主要教语文、数学、音乐、画画、体育。”据道尔吉介绍,1966年,道尔吉所在的学校被撤,道尔吉被派到当地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直到1977年,道尔吉才被安排到鄂托克旗蒙古族中学任教。道尔吉称,“也就在当年,教育事业迎来高峰,各地学校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建校,老师们的地位也显著提高。”

  “在蒙古族中学教了5年地理,我又被调回原学校当了教导主任,一直到1989年退休。”道尔吉介绍。

  教育发展日新月异

  作为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事业的变迁,道尔吉感触颇深,“那时经济条件不好,很多学校都是一个教室里有两个班的学生,一个老师要给好几个班代课,教所有的课程。这在现在都不敢想象。”

  道尔吉回忆,“那时,老师不仅负责正常代课,还要负责学生的生活。学生都住在土坯房里,有一些是土炕,有一些是硬床板,取暖就靠老师平常捡一些牛粪、枯枝。每天晚上,老师还要去学生宿舍将火炉和炉灶的火熄灭,将学生用的煤油灯吹灭。另外,还要给学生们盖好被子,老师们和学生在一口大锅里吃饭,吃得最多的就是土豆炖粉条。”

  “过去的学校,跟现在没有可比性,现在老师们都术业有专攻,一名老师负责一门课,学生的宿舍也都是楼房,取暖都是暖气,物资也相当丰富,学生们想吃什么都可以去购买。”道尔吉说。

  作为从赤峰支援鄂尔多斯教育事业12人中的其中一人,道尔吉伤感地说,“我们那一批人,如今只剩下两人了,我身体还算硬朗,另外一个人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记者齐晓英)

  链接

  70年故事征集令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内蒙古晨报面向社会征集“看70年巨变”故事。

  70年来,如果您一直生活在内蒙古,与内蒙古共成长,您有独特经历或见证内蒙古70年来的发展变化,可以联系我们,把您的故事讲给我们,共同见证内蒙古的历史变迁,共同祝愿内蒙古的美好未来。

  故事征集正在进行,拨打0471-3339111,把您的故事告诉我们。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传承传统文化
技能大比拼
杏花开了
共建绿色化工园区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内蒙古之最】我国最大的旅蒙商号
• 李纪恒: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 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 【网信事业新成就】云计算&大数据呼和浩特拥“云”入怀遇见未来
• 第三届内蒙古美食文化节举行 蒙餐成为舌尖上的诱惑
• 布小林: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自治区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 呼和浩特市一男子将邻居打成“植物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
• 内蒙古首部作家和画家联袂创作的散文集问世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