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在“一带一路”中准确定位,4200多公里的边境线是屏障也是机遇,向北开放的“草原丝路”为中俄蒙经济带的积极健康发展提供了支点;魅力内蒙古在“一带一路”中焕发生机,毗邻八省区的区位优势决定了肩上的担子和发展的方向,向北向西两条通道不仅深化了与京津冀、东北地区和发达省市乃至港澳台的务实合作,更为优化自身经济结构打下了坚实基础;开放内蒙古在“一带一路”中谱写新篇,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到成立全区首个综合保税区,从打造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到农牧业、金融、文化、旅游业等多个领域在“一带一路”上的深度融合,内蒙古在开放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夯实开放成果。
在开放中助力共享共赢。无论是中国联通世界的“一带一路”建设,还是内蒙古求实效谋实际内通外联的“一堡一带”建设,其目的都是为了和平稳定发展、破除合作壁垒、共享发展成果。实际上,任何地区的良性发展都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敝帚自珍”,而“一带一路”恰恰打通了开放发展的“脉络”。内蒙古趁势而上,先后编制的《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国家向北开放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规划》、《内蒙古自治区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施方案》、《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等蓝图绘就了一幅幅互利合作的愿景,而今已然开花结果。2016年,全区各口岸货运量达7887万吨,粮油食品、五金矿产、机械设备等进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铁路、公路、航空三网负载能力显著提升,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口岸开放格局;2017年一季度,全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44.2亿元,同比增长37.4%,占同期内蒙古外贸进出口总值的62.1%。这一个个数据记录着内蒙古的开放姿态,更印证着内蒙古始终秉持的共享共赢成为了“草原丝路”建设的内生动力。
在开放中实现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建设的不只是经济走廊,更是在建设包含多国多地的涵盖经贸合作、信息集散、技术流动、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内蒙古作为祖国北部门户,势必要肩负起发挥门户作用、联通国内国外的重任。要实现互联互通并非易事,在对外方面,重点抓好满洲里、二连浩特等节点城市建设,优先推进连接俄蒙毗邻地区的跨境铁路、公路通道建设,建立完善与蒙古国和俄罗斯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机制和定期会晤机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升贸易合作的层次,同时,在教育、卫生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开展合作,并携手推动跨境旅游等产业发展;在对内方面,持续以开放态势向腹地纵深,内蒙古将围绕自身特色产业,以口岸优势为依托,加强与周边省区合作共建,协力推动对俄蒙陆路口岸与京津冀、呼包榆、川渝等内地市场及东北地区、河北、天津等出海口的直联直通。其实,只有互联互通的更为紧密,才更有助于开放式战略格局的形成,才能让“草原丝路”一路走来更为平坦。
在开放中接续历史传承。路途的遥远与险阻不能阻碍发展的步伐,“丝绸之路”、“茶叶之路”穿越历史向我们讲述和展示着那时的人们在商贸中的开放精神和合作精神。今天,飞机、火车、汽车的轰鸣早已取代了驼铃声声,“新丝绸之路”的合作广度深度也与那时的易货贸易大相径庭。但是,历史记忆不会褪色,古代丝绸之路这条依靠贸易走通的友谊之路被赋予了全新时代内涵,那就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内蒙古的“草原丝路”是“一带一路”的一部分,建设至今,通过贸易合作的不断优化升级、农牧业合作的技术共享、文化交流的日渐深入、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互助合作,诠释着新时期内蒙古的开放发展理念,让古代贸易之路在今天的草原重焕生机,也让友谊之路越走越宽敞、愈行愈温暖。(梁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