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凝聚力量建设现代化内蒙古
核心提示:
●必须充分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客观规律,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坚持在加快发展中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就是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内蒙古的自然、资源、产业、人文和区位等优势
●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将不断出现,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掌握运用规律,牢牢把握主动权,坚守发展底线,着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子
当前,内蒙古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区情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发展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其核心就是转变发展方式。为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主攻方向”,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农牧业现代化进程、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等8个方面,系统回答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驾驭经济发展方向的胆识气魄。
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型升级。从国际形势来看,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总需求增长放缓,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同时,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从国内形势看,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过渡和转换。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总量达到一定水平时,经济增长也随之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受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影响,内蒙古外部市场需求增长放缓,传统优势特色产业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区域结构失衡问题突出。2013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速回归个位数,高速增长时代结束,过去单一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亟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客观规律,主动适应新常态、正确把握新常态,坚持在加快发展中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减少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强化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项目拉动,着力推动体制机制转型、产业结构转型、资本结构转型,努力实现保持高于全国的中高速增长目标。
经济转型升级必须立足内蒙古的比较优势。鞋子合不合适,亲自穿了才知道。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就要立足内蒙古的自然、资源、产业、人文和区位等优势。内蒙古农牧业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在转型发展中,要在遵循农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深挖农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建设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带和大宗农畜产品主产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矿产资源的比较优势直接促进了内蒙古经济实现了阶段性跨越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在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继续做好资源转化增值这篇大文章,着力推动内蒙古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内蒙古自然风光辽阔壮美,民族文化独具特色,旅游资源的优势正在逐渐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着眼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实施“旅游+”战略,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方位推介,打造“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品牌,把内蒙古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随着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扩大沿边内陆开放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内蒙古对外开放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凸显,逐渐从开放的腹地向开放的前沿转变。
为此,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形成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升对外开放总体水平,进而为转型发展增添外在活力。
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必然要求。首先,加快推进转型动力转化。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但仅仅依靠需求侧扩量的方式来推动增长动力转型,已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市场结构。要加强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对接,努力扩大需求总量,着力改善供给结构,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大消费供给改革和结构性调整力度,创新对外贸易方式,积极推动传统动力转型升级。其次,要补短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经济转型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产业结构和发展优势上,忽略了转型发展中的短板,这些短板已经成为现代化内蒙古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阻碍。从产业结构看,过去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能矿产业支撑实现的,产业结构单一、产业低端化、产品初级化特征明显,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推动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补好农牧业发展这块短板。要更加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增强竞争力;更加注重培育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注重在服务业领域培育支柱产业,尽快把服务业这块短板补起来。基础设施滞后是我区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给出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加快构建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市政网、水利网、能源网、信息通信网七大网络体系”。这既抓住了内蒙古发展的难点,又找到和突出了未来发展的亮点和发力点。再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轴,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传导作用。在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强化“放管服”改革力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动政府角色由“管理经济”向“服务市场”转变,真正为转型增添活力和创造力。同时,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要给非公有制经济充分的信任和重视,“放手扶持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后,强化创新驱动力。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要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可持续增长,归根结底要加快增长动力的转换,把增长动力真正从要素驱动转换为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的核心在于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在于对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把握,在于能否围绕产业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延伸产业链,在于能否在重点产业领域实现关键技术攻关。内蒙古产业技术落后,技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薄弱和科技储备不足,成为制约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为此,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深化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快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今后5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将不断出现,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掌握运用规律,牢牢把握主动权,坚守发展底线,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转型发展的平衡性,着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子。 (朱晓俊邢智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