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一带一路  >  热评一带一路   
以“中国智慧”谱写共享共赢新乐章
 

   敞开“襟怀”内外联动结成“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正处于深度的调整,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一带一路”构想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重大决策,形成构建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中国要通过“一带一路”实现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具体来说就是与更多国家携手建设以“五通”为核心内容的“一带一路”,形成内外联动、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布局:一是政策沟通。这是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以结成更为巩固的“命运共同体”。

  二是贸易畅通。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建设自由贸易体系,共同探索新的开放开发之路,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三是设施联通。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推动沿线各国共同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国际骨干通道建设,以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使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结成携手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2017年5月10日,新疆阿拉山口铁路换装库,阿拉山口海关工作人员正在查验一批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焦。(于苏甫·艾尼摄/光明图片))

  四是资金融通。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化金融合作,共同推进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以及各国主权基金在“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中的资金引导作用,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五是民心相通。

  五是民心相通。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通过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推动不同文明交流碰撞,以获得包括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内世界各国的文化认同。

   握紧“拳头”汇聚各方力量共享共赢

  当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货物贸易总额、制造业产值、外汇储备均居世界第一。而在全球化和多极化仍在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要把各方力量汇聚起来,开辟增长新动力,探索发展新路径。

  “一带一路”是顺应时代要求而生,已得到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涉及亚欧非众多国家和地区,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一个古老大国的胸襟和风范在造福中国人民同时,必将造福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截至2017年1月,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达500多亿美元,成为带动各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今年一季度,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我国对外投资总额大幅下降近五成,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货物贸易总额却同比增长26.2%,逆势上扬,态势喜人。

  2017年5月11日,来自瓦努阿图国家田径队队员正在湖南理工学院开展体育训练。(司念伟摄/光明图片)

   文明对话共建文化交流互鉴平台

  丝绸之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早在上世纪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

  文明交流互鉴体现为经贸合作的互通与互补。“一带一路”是历史遗产之路,是文化交流之路,是经贸合作之路,更是创新未来之路。丝绸之路开拓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是在开放和融合中发展的,宗教是在包容和对话中前进的,民族是在交流和互动中共生的,在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文明交流互鉴更体现为创新未来的互利与共赢。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是今天“一带一路”的时空坐标。在这个背景和格局下,新的“一带一路”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未来之路。中国人民愿意丝路沿线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与世界人民一道在民心相通、并存互补的基础上建设新的社会治理结构,营造新的更加繁荣与和谐的世界文明秩序。(作者:陈新光,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 刘玉涵]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传承传统文化
技能大比拼
杏花开了
共建绿色化工园区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内蒙古之最】我国最大的旅蒙商号
• 李纪恒: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 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 【网信事业新成就】云计算&大数据呼和浩特拥“云”入怀遇见未来
• 第三届内蒙古美食文化节举行 蒙餐成为舌尖上的诱惑
• 布小林: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自治区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 呼和浩特市一男子将邻居打成“植物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
• 内蒙古首部作家和画家联袂创作的散文集问世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