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庆祝自治区成立70年  >  聚焦   
微博
Qzone
【草原群英·回望70年】张二毛:爱岗敬业的“矿山铁人”
内蒙古新闻网  17-05-15 15:55 打印本页 来源:北方新报 
 
张二毛在他当年采煤的井口前

  如果说,煤能给人类带来光和热,那么采光掘煤的煤矿工人,就比煤还耀眼,还炽热。在乌海市乌达区神华乌海能源公司黄白茨矿(原乌达矿务局黄白茨矿)有这样一位退了休的采煤工人,他从业30多年间,始终奋战在采煤一线,义务加班1350多个,多出煤约13000吨,可从未领过一分钱加班费。他爱岗敬业、不惧苦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钢筋铁骨书写着甘于奉献、一心为公、无怨无悔的壮美情怀。他,就是有着“矿山铁人”称号的全国煤炭战线特等劳模、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张二毛。

  怀着对劳动者的崇敬,4月11日,在神华乌海能源公司新闻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对张二毛这位72岁的老人进行了采访。

  不愧为共产党员

  1969年,张二毛从部队转业到黄白茨矿当了一名采煤工人。在部队,他是一名技术过硬的汽车司机,又因为是一名共产党员,在采煤队干了一段时间后,矿上安排他去开车。但他想,下过矿井的人谁都知道井下危险、环境艰苦,开车则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而共产党员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于是,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劝说,向组织推荐了一名思想觉悟高、技术好的战友去当了司机,自己则继续留在了采煤队。

  1978年,矿上决定从井下抽调几名工作突出的工人当司机,张二毛再次被选中。拿到调令后,他找到矿领导说:“我是共产党员,是党培养了我,以前在部队开车是党的需要,现在采煤更是党的需要,我还是当采煤工吧!”

  共产党员只有奉献的义务,没有索取的权利,这是张二毛始终恪守的准则。30多年来,他义务加班1350多个,为国家多出煤13000多吨,创造经济价值40多万元。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下井时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布兜,发现螺丝、大链、刮板等就随手捡起来,为队里节约了不少材料费。

  采煤30多年,张二毛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没有请过一天病假。为了国家,他忘记了小家。1986年父亲病重,但由于当时队里生产任务紧,他没有请假,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1996年女儿结婚,他全交给了妻子操办。

  众所周知,在煤矿这个特殊的战场上,不少人抛洒了鲜血,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张二毛曾因公受伤3次,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75年3月,并因此终身残疾。那天,作为班长的张二毛又是第一个下到采面,他发现顶板发生破碎,随时都有可能冒顶,便立即让大家撤到安全地带,自己和另外一名工友留下维护顶板。就在他弯腰挖柱窝准备支护的时候,几米高的顶板突然冒落了下来,他整个人被乱石压在下面。工友们将他扒出来送往医院抢救,他整整昏迷了5个小时才苏醒过来。经医院检查诊断,他的头、胸、腰、腿等部位受了重伤,锁骨和胯骨骨折错位,肋骨断了两根,下颌撕裂,受伤最严重的左腿几乎粉碎性骨折。

  张二毛在病床上躺了6个月。一天他问大夫:“我还能不能下井?”大夫告诉他说:“你这是捡了条命,这么重的伤还下什么井,下半辈子只能坐着了。”听到这话,这位上过战场、从不轻易落泪的汉子竟然哭出声来:“我才30多岁,坐着吃饭我心里不安啊!”由于当时医疗技术和条件有限,张二毛的伤腿接歪了,要治就得重新接。为了重返井下,他回到河北老家找了一名接骨医生,把伤腿打断了重新接上。4个月后,他拄着拐杖又回到了矿上。下井第一天,伤腿一用劲就钻心地疼,双手也磨起了血泡,但他硬是咬着牙坚持下来。回到家,妻子看到他肿得又粗又大的腿,一边用花椒大蒜水为他搓洗一边哭着说:“你就别再下井了。”他却笑着回答:“我今天攉了好几吨煤呢,这就证明我还能顶个棒劳力!”就这样,他硬是挺了33天,然后扔掉了陪伴了他近一年的拐杖,又像正常人一样工作了。

  考虑到张二毛受过重伤,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应井下繁重的劳动,矿上多次要调他到地面工作,都被他谢绝了。面对张二毛的做法,很多人不理解,可他却说:“大伙儿都走了,谁来挖煤?我不图别的,就图大伙说一声‘张二毛像个共产党员’!”

  劳动者的标杆

  张二毛忘我的工作精神赢得了他人的尊敬,被誉为“矿山铁人”。1991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4年他被煤炭工业部授予“全国煤炭战线特等劳模”称号,1995年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乌海市煤炭博物馆,一段煤炭工人在800米井下连续拄拐工作33天的故事,常引得参观者热泪盈眶。一些单位参观过后,还专程驱车至乌达请张二毛为他们讲当年的夺煤往事。

  早年从商业系统退休的刘海英至今还记得单位当年号召学习张二毛苦干实干、无私奉献精神的事情。“单位组织我们去乌达学习,那时快50岁的张二毛还在井下工作,还节衣缩食为亚运会捐款。我们深受感动,都很佩服他。”刘海英说。学习张二毛之后,同事们加班干工作更有劲儿了,遇到社会上谁有了困难也能主动捐款捐物帮助。

  关于刘海英记忆中的张二毛给亚运会捐款的事情,如今也还有不少人记得。1990年,张二毛看到电视上号召全国人民过几年紧日子,便定下了每年向国家捐款200元的五年计划。后来他又听领导讲到首都亚运会工程建设资金紧张的消息后,就和妻子商量提前实现五年计划,把家里卖了两头猪的800元拿出来,再加上平时攒下的300元,凑了1100元支援了亚运会。

  据神华乌海能源公司新闻中心宣传干事徐艳介绍,一直以来都有单位和学校邀请张二毛作专题报告,聆听发生在老人身上的那些感人故事。从老人质朴的话语中,人们能感受到那个年代工作环境的艰苦与危险,更能深刻体会到一名共产党员不惧苦累、一心为公的美好情怀。

  退休生活很幸福

  2001年7月,张二毛光荣退休了。如今,72岁的他住在黄白茨矿家属区的一幢老旧的住宅楼里,与女儿一块生活。初夏时节,当他人都穿着半袖单衣时,记者面前的这位老人仍旧是秋衣套毛衣,还穿着厚棉裤。但即便是这样,厚厚的衣服依然无法抵御伤病给他带来的病痛。“老了,腰腿都不好了,现在一般不怎么出门,在家看看书、读读报,哄哄孙子,日子过得挺好。”张二毛说。

  “您累了一辈子,现在浑身病痛,有没有后悔过?”记者问张二毛。他说:“在战场上,许多战友牺牲了,我没有一天不怀念他们。人们说井下艰苦,但是我觉得再苦也不会比战场艰苦,再险也不会比战场危险。想想牺牲的战友,我做的那些不算什么,现在形势大好,党和政府很关心我,单位也很照顾我,我心满意足。” 文·摄影/记者 白忠义

[责任编辑 王美花]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18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