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图片新闻   
【影像力】戈壁深处的风云守望者
内蒙古新闻网  17-05-24 00:52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戈壁深处的拐子湖气象站。

不断创造辉煌。

  这里有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银质奖章获得者;

  这里有全国、全区优秀气象测报员的获得者;

  这里还有为“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的感谢信……

  这里是阿拉善盟拐子湖气象站,属于国家一类艰苦台站。几代风云守望者用平凡的坚守和精确的测报,为国家气象事业默默奉献着。

沙尘暴过后,集体清理於沙。

  拐子湖——被当地人称作“鬼见愁”的地方距离额济纳旗210公里远。这里方圆百公里内常住人口不到20人,一年之中要经历高温、沙尘、寒潮等各种各样的极端天气。1959年国家在拐子湖建立了气象观测站,承担着上游天气资料搜集,区域国家气象交换,24小时航危报的重要任务,常年由6个人的班组完成。

  吃水难、吃菜难、用电难、行路难、就医难、沟通难、找对象难、子女上学难,是拐子湖气象站曾经的“八大难”。

上世纪80年代,气象观测员在报送数据。

  “过去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在拐子湖要想生存,首先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含氟量高的咸水成为我们常年饮用的“甘泉”,职工们都患上了胆结石、肾结石和前列腺炎等疾病。每年的10月份,站里到最近的镇里买来土豆、白菜、萝卜、葱头,存储起来一直吃到第二年的五六月份,土豆长了芽削了再吃,白菜、萝卜、葱头烂了一半都舍不得扔掉。”已在气象站工作21年的那木尔记忆犹新。

  由于无法架设通讯电路,观测员每天只能通过摩尔斯电话报送数据,上世纪80年代用上了无线单边带,直到2001年才有了移动微波电话,但由于信号差,报送数据时观测员们抢时间登上制高点。

有了温室大棚后,餐桌上四季都有新鲜蔬菜。

  2010年,气象站搬进了崭新的办公及职工公寓楼,风光互补电站,温室大棚也随之被建立起来。2015年,站里通了互联网,降水现象仪,称重雨量器,天气现象仪等新型气象观测设备陆续被运用。

戈壁滩上多一份生命的气息。

  拐子湖气象站的工作、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里自然环境无法改变,周边无人的寂寞、克服夫妻两地分居的实情无法改变。

90后,对待工作一丝不苟。

  “我们与工作在繁华都市的人相比,感到有落差,但我们离开这里,国家的天气预报就少了一个特别紧要的数据。”作为拐子湖气象站的90后气象人王永玺,早早地挑起了肩上的担子。

思念亲人。

  次虐的风沙吹不倒“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58年来,先后有135位气象观测员坚守在这“死亡之地”,完成着祖国赋予的使命。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包荭 怀特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李中锋]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