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庆祝自治区成立70年  >  聚焦   
【草原群英·回望70年】牛玉儒:为民甘做孺子牛
内蒙古新闻网  17-06-22 10:34 打印本页 来源:北方新报 
 
牛玉儒在会议中(资料图片)
视察工作(资料图片)

  2004年8月13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里,牛玉儒已经昏迷3天了。一大早,妻子谢莉就伏在他的病床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他的名字,他却浑然不觉。8时30分许,谢莉附在他耳边,一字一句地说:“玉儒,8点半了,要开会了!”牛玉儒猛地动了动,忽然睁大了双眼,盯着妻子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又慢慢地闭上了眼睛。8月14日4时30分许,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党的民族干部、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的牛玉儒因长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永远地离开了他深深挚爱的事业和无限眷恋的人民,年仅51岁。

  工作快捷高效

  2003年4月8日,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的牛玉儒正在中缅边境考察边贸经济工作时,突然接到组织上的电话通知,要他速回。4月9日晚,他匆匆乘飞机几经辗转赶回呼和浩特市。第二天上午,牛玉儒正式走上了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的岗位。

  上任之初,牛玉儒就遭遇了一场硬仗。4月13日,卫生部门通报:非典疫情在呼和浩特地区呈蔓延之势。这对于刚刚上任的牛玉儒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4月15日,呼和浩特市市委、政府成立了非典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牛玉儒担任组长。

  非典期间,牛玉儒的身影频频出现在疫区、社区、农村、学校和出城口。4月22日,他赶往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主动上前与身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一一握手。医护人员明白,牛玉儒书记是在为大家壮胆、鼓劲儿,大家都感动地流下了热泪。那个时候,他经常出入各家医院、各个隔离区。为此,秘书李理专门为他准备了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但是遭到了他的拒绝。他说:“不戴更好,要让广大医护人员和市民明白,党和政府在时刻关心着他们,科学一定能够战胜非典。”只有到病房检查工作时,他才会穿上隔离服。

  当时,在呼和浩特市防控非典指挥部的领导下,呼和浩特市用20天时间建成全国最大的SARS救治中心。救治中心占地500亩,内设480个病房、800张病床,拥有一流的救治条件,成为当时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背后,有着牛玉儒的心血——SARS救治中心选址工作刚结束,牛玉儒便与其他市领导进入工地视察,进行现场指导。当时,SARS救冶中心工地还是一片荒草地,心急如火的他几乎每天去一趟,督促检查工作。开工10天后,一期工程临近竣工,他每天至少跑两趟。他的休息时间少得可怜,经常是一天最多睡两三个小时。

  牛玉儒在呼和浩特市工作的493天里,除去住院近100天,有200多天在外。他那快捷高效的工作作风,大家都称他为“飞行书记”。伴随着他来去匆匆的身影,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建设出现了强劲发展势头:2004年1~5月,全市共引进区内外项目102项,引进到位资金362106万元,并且连续3个月在自治区招商引资排行榜上名列第一。全市生产总值跃居自治区和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的奋斗目标。

  不徇私情

  1952年11月,牛玉儒出生在通辽市一个蒙古族革命干部家庭。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他在哲里木盟(现通辽市)通辽县角干公社插队。当时,只有18岁的他由于表现出色,被安排到了磨面厂工作。1977年3月,已经是共产党员的他被组织上派往通辽县莫力庙公社担任党委书记。当时他是哲里木盟最年轻的公社党委书记。

  他走上领导岗位后,一些亲朋好友也找他办过事儿,但是都被他婉言拒绝了。一些老家的亲友和一起插过队的同学来找他办事儿,他总是让妻子在家好好地招待,带他们逛逛街,然后再买好车票送他们上车。

  他在自治区纪检委任秘书长时,父亲牛树人给他写过一封信。父亲在信中说:“玉儒,你现在在自治区工作,咱们家的亲戚多,有的可能找你办这样那样的事,你一定要拒绝。他们可能要骂你六亲不认,不要怕骂娘,骂声越大,人民赞扬你的声音越高,历史上的包公不是因为公正清廉而名垂青史吗?你一定要坚持党性原则,要永远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品德……”

  牛玉儒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他始终保持着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以任何形式牟取私利。到呼和浩特市工作后,他曾经多次向家人强调:“凡是呼和浩特市的干部来家里拜访的,一律不准开门,有事请他们到办公室去说。”可是遇到上访的群众来到家门口,他是从不拒绝的。他会在刨根问底后,积极热情地去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在群众的眼里,他是一个充满激情而又平易近人的好领导。

  服务一方百姓

  1996年11月,牛玉儒出任包头市代市长,1997年4月14日被任命为包头市市长。上任伊始,针对包头市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他开始寻找解决的办法,并且迅速拉开了全市国企改革的序幕。

  他带领政府一班人,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力争3年脱困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确立“抓大放小”的策略,力求在对23家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中找到国企改革的突破口。他亲自挂帅,督促这23家企业进行改革。1997年7月,包头市地方企业首家股票上市公司——黄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标志着包头市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至1999年年底,15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其他8家企业或者实行资产剥离,或者进入破产程序,国企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随着内蒙古骆驼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挂牌成立,包头市的国企从此驶上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轨道。

  包头精胶厂成立于1960年,一直致力于骨质明胶生产。1997年3月,由于管理落后,人员配置浮肿,效益逐年下滑,这家企业破产。当时,牛玉儒对包头精胶厂破产期间的职工安置以及债务等问题十分关心,多次召开协调会,想办法给企业找出路,最后盯上了东宝集团。他说:“借东宝集团的管理优势和资金优势,启动这个破产的企业。”1997年3月7日,包头市政府召开第十二次常务会议,会议全面落实了东宝集团整体接收原包头精胶厂的有关事宜。牛玉儒会后批示:“这是一个好事,请抓紧落实!”3月12日,新公司成立,原包头精胶厂的705名职工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一方百姓?牛玉儒常常就这个问题与身边的工作人员探讨。他说,政府要积极探索一条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了解人民群众所想、所愿、所需。在他的倡导下,2000年10月18日,包头市市长电子邮箱和市政府热线电话12345开通。平时从不爱题词的他这回破了例,专门为市政府热线题了词:“要办,就一定要办好。”如今,“12345,有事找政府”已经成为包头市广大市民的口头禅。

  与病魔搏斗

  超负荷的工作给牛玉儒的健康亮起了红灯。2004年4月,他参加呼和浩特市两会期间,总是感觉胃不舒服,吃药总不见效,而且这年春天他一连数次感冒。4月22日上午,利用人代会分组讨论的空隙,秘书李理硬是把他劝出了会场,陪他到内蒙古人民医院就诊,检查结果是结肠癌肝转移。医生建议他立即到北京进一步确诊。他坚持等两会结束后,才去北京检查。

  在北京协和医院,他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询问呼和浩特市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要求每个部门必须每隔一周向他汇报一次工作。期间,他还在积极地为2004年7月16日召开的呼和浩特市市委九届六次全委会做准备。7月15日,他提前一天回到了呼和浩特市。7月16日一早,他衣着整齐、精神饱满地走出家门开会去了。呼和浩特市市委为他的身体着想,将讲话稿压缩到了40分钟之内。可是会上,他一直在脱稿讲话,时长2小时10分钟。第二天,稍微缓过点儿神来,他又去呼和浩特市建委听了整整一上午的工作汇报。

  8月9日,北京协和医院给牛玉儒的家属下了病危通知单,可是就在3天前的8月6日,他还在病床上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自己准备在8月10日自治区中心组学习会上的讲话稿。8月10日,他进入深度昏迷状态…… 文/记者 查 娜

[责任编辑 王美花]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现场】和爸爸一起玩
【现场】我行动、我健康、我快乐
【现场】共筑爱心 你我同行
【定格】8月到草原来看马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内蒙古5个盟市和2个旗县区获得国务院表扬激励
• 内蒙古艺术学院揭牌 任亚平出席
• 自治区纪委向“升学宴”“谢师宴”亮红灯
• 内蒙古将迎来新一轮强降雨旱情有望缓解
• 李纪恒: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推进专项整治 带动巡视“回头看”整改工作取得突破早见成效
• 【砥砺奋进的五年】中欧班列枢纽项目助力打造“三乌通道”
• 【高考直通车】高考录取时间安排确定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