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著的《内蒙访古》一书中,我们知道了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摇篮,中国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历史上他们的青春时代,都是从这里向西敲打着长城的大门,走进上河流域,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呼伦贝尔是中国游牧民族历史舞台的幽静后院。
一、起源于扎赉诺尔人
早在两三万年前,古人类——扎赉诺尔人就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呼伦贝尔原始文化。自公元前200年左右(西汉时期)直至清朝,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呼伦贝尔草原丰饶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中国北方诸多游牧民族,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摇篮”。东胡、匈奴、鲜卑、室韦、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几个游牧民族游牧部族再次厉兵秣马、转徒、征战、割据,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
北元末年的战争引发呼伦贝尔蒙古各部的大迁徙。17世纪40年代,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人18世纪30年代初期,部分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陈巴尔虎蒙古人从布特哈地区迁徙驻呼伦贝尔草原屯边,相继有额鲁特,巴尔虎蒙古人迁入,是呼伦贝尔有了常驻的居民。其后,又有汉、回、朝鲜、俄罗斯等许多民族迁入呼伦贝尔,成为保卫祖国边疆的主要力量。
如今,呼伦贝尔生活着汉族、蒙古族、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朝鲜等42个民族,内蒙古自治区三个(三少)名字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均在呼伦贝尔。汉族市呼伦贝尔人口最多的民族。
二、北方游牧的发祥的
呼伦贝尔是中国北方森林搜猎和草原游牧民族成长的摇篮,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他开拓和捍卫祖国的边疆,创造了狩猎和游牧文化。这里,曾走出了创建北魏王朝的鲜卑人,诞生了伟大的蒙古族,是成吉思汗投以蒙古草原的仓库、粮仓、练兵场。这些林猎人的儿女,草原游牧的子孙,为中国历史输入了新鲜血液,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拓跋鲜卑的故乡
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是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人的故乡。今嘎仙洞,是拓跋鲜卑人祖居室。公元443年3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来嘎仙洞祭祀,将朱文刻于洞内石壁。随着洞内石刻柱被发现,印证了拓跋鲜卑的根祖地。有拓跋鲜卑人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的北魏王朝,催生了中彪炳史册的盛唐文化。
2、蒙古族发源地
据中外文献记载,蒙古民族的发源地是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额尔古纳河东岸的山林地带是蒙古民族的先民,在此从事狩猎生产。蒙古族先民曾用熔铁出山的方法走出大兴安岭,来到呼伦贝尔草原,在此生活了三百余年,直到成吉思汗崛起。1206年,建立了大蒙古国。其后人忽必烈,经历中国版图最大的元王朝。
三、主要是用东北方言和蒙古语
呼伦贝尔的岭东地区的居民的先祖大都由黑、吉、辽地区迁徙而来,所以大多交流都以东北方言语种。岭西地区以蒙古与汉族聚居。由于长期与少数民族同胞居住,他们不仅在生活方面吸取长处而在语言也相互渗透融合,借用语较多。呼伦贝尔的方言大以兴安岭为界,这种双方言语中的现象,在中国同一个城市出现还是少见的。
四、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风味
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根长杆,杆上系着耗牛毛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石垫,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等等。
摔跤
摔跤是蒙古人民最隆重的竞技活动之一,700多年前就已经成为那达慕项目。
射箭
弓箭是古代蒙古狩猎的工具和重要的征战与御敌武器。早在700年前,蒙古就以能骑善射而闻名于世。后来一直流传至今。
鲁日格勒
“鲁日格勒”是达斡尔族有代表性的民间舞,汉语的意思是“燃烧”、“兴旺”,是妇女表演的自然性舞蹈。2016年,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列入为国家非物质化文化遗产名录。
斡日切舞
“斡日切”鄂温克语义为“天鹅”。斡日切舞市鄂温克族民间娱乐性舞蹈。斡日切舞人数不限男女均可参加。一般是二人对舞,其他人围观助兴,到了高潮是男女可一起下场,多人齐舞,女子居多。
吕日格仁
“吕日格仁”即鄂伦春语“舞蹈”。鄂伦春族的舞蹈动作都是由慢到快,并且激烈的动作表演。舞蹈者一般都不用伴奏。边歌边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