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自家院子里品茶 |
赤峰市元宝山区元宝山镇南荒村有这么一户人家,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居住在这个村里,到今天已经经历了4代人。当年祖辈在这里生活的时候,给自己家住的房子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唐家大院。虽然当年的唐家大院只有几间土房一个院墙,但这也让家中8口人生活得其乐融融。如今50多年过去了,唐家大院也变了模样。房屋由土房变成了10多间青砖红瓦的砖房。院内亭台楼阁鸟语花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7月9日上午,记者在南荒村党支部书记付景兰的陪同下,走进唐家大院,听这户人家的主人唐新友讲述他们家生活变迁的故事。
整体搬到新家园
7月9日上午,付景兰书记告诉记者:“咱们要去的这户人家,是2015年安丰村四路组村民整体搬迁到这里的。村民们为这个搬迁的新居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南荒金河家园,寓意生活会越来越好,收入像河中流淌着黄金,越来越多。”
南荒村位于元宝山镇东,距离元宝山镇大约4公里。从村委会出来,沿着元宝线公路向东走,就可以到达南荒金河家园。付景兰说:“这条公路经常有运煤的大货车往来。前些年路面被大货车压得坑坑洼洼,很难行走。从2014年开始,国家对公路进行了修建,现在这条路非常平整。金河家园就在公路的北侧,交通非常方便。”
几分钟之后,记者远远地看到公路边上,有一片青砖红瓦的建筑。房屋的设计风格类似于北京四合院。家家户户都有门房、正房和门斗院墙,整齐地通过街道分布着。“在我们村里,有几家工矿企业,这些企业在进行煤炭开采的时候,施工震动、噪音和粉尘,对附近居民的生活影响很大。为了减少企业生产对村民生活的影响,2015年,村委会筹集资金3.3亿元,在远离工矿企业的地方建设移民新村。在设计建设这个新村的时候,村里专门委托北京的一家建筑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建筑风格借鉴了中国传统四合院式民居,在考虑到我们南荒村地理环境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新村建成以后,全村130多户村民都非常满意。”
在南荒金河家园中心的村民休闲广场东南角有一户人家。青砖红瓦的门斗里,两扇朱红大门敞开着。大门两边贴着一幅红底金字的对联:喜居宝地财兴旺,福照家门富生辉。横批是:唐家大院。这便是唐新友的家。
保留老习惯
走进院里,看到几百平方米大小的院子被主人装点得很有点江南水乡的味道。这里除了有假山和凉亭,还有小桥流水和小菜园。菜地里种了小葱、小白菜、小萝卜等蔬菜。付景兰说,这些都是蘸酱菜,是当地人最喜欢吃的。一位身材微胖,中等身高的中年男子走进院里,招呼大家进屋。他就是唐新友,唐家大院的主人。
唐新友家有3间卧室、1个厨房、1个卫生间和1间储藏室。屋子里大都采用欧式装修风格。电视旁边的墙上还设置了一个壁炉。
唐新友一边招呼客人坐下,一边介绍说:“我喜欢欧式装修,除了南屋我搭了一个炕以外,基本上是欧式风格。”今年56岁的唐新友告诉记者,他虽然喜欢欧式风格,但还是改不了睡热炕的习惯。“我啥都按照城里人的喜好进行装修,就是不舍得丢了我的这铺炕。为了烧这铺炕,我还在厨房的整体橱柜旁边保留着大铁锅锅台。虽然现在烧煤气了,可是有的农村饭菜还得靠大铁锅来做,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好吃。”
难忘小土房
唐新友的房子大小格局虽然和其他搬迁村民居住的差不多,但装修却算得上是比较好的。江南园林式庭院、欧式家具、木桶浴池都是村里其他人家少有的。
“我现在和我母亲在一起生活。父亲去世了,母亲也80多岁了。你现在看到的我家房子,可以说在村里是不错的。可是在以前,我家只有3间小土房,是村里最差的房子。地面是土地,坑坑洼洼的,就连锅台也是泥土拌着稻草垒出来的。虽然房子破,可我爸热爱生活,把我家住的房子叫做唐家大院。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一直把住在唐家大院当做非常自豪的事情。”唐新友说。
在58岁的妻子周凤兰的记忆中,当年和丈夫结婚时的情景有些不堪回首。“他家兄弟姐妹多。我们结婚之前,他家3间小土房是村里最小也是最破的。1983年我们结婚,住了一间屋子,他弟弟妹妹们就和我公公婆婆挤在一铺小炕上,睡觉的时候挤得翻身都困难。”周凤兰说。1984年,唐新友夫妇商量借钱盖房子,搬出去生活。于是他们父亲在分担了家里一部分的债务之后,从村里批下一块宅基地,东拼西凑借了7000元钱,盖起3间砖瓦房。周凤兰说:“房子盖起来以后,没钱铺砖地和修院墙,我们就一点点的攒钱弄。大约五六年的时间,才把欠债还上。砌上了砖院墙,屋里也铺上了砖地,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3间小土房的唐家大院虽然又小又破,可那是唐新友父母那辈人给子女们营造出来的温馨的家,也留下了他们那一代人的美好回忆。
“小土房早就没有了,可我们永远也忘不了。”唐新友说。
迎接新生活
1978年9月,身为家中长子的唐新友高中毕业后,就到当时村里开办的小煤矿里当工人挣工分。“那时候我们大队开起了小煤矿,好多年轻力壮的社员下井挖煤,当上了挖煤工人。虽然是工人,可是挣的还是工分,不过比下地干活的社员挣钱多。”唐新友说。每月30元钱的收入,能帮助父母养活一大家子的弟弟妹妹。
那时候到井下采煤,完全靠人挖肩扛。挖煤需要用炸药炸开煤层,然后用人挖出来,背出矿井,根本就没有采煤机械。后来采煤技术和设备逐渐好起来。村办煤矿停产以后,国营煤矿开始在南荒村开办,逐渐采用机械化采煤工艺设备,采煤量大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下井当工人的村民们收入也增加了。唐新友和很多村民一起,一边在煤矿打工,一边在工余时间耕种自家的责任田,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
作为当年的村民办教师,周凤兰回忆起当年在村小学当教师时的艰苦日子,也很有感慨。她说:“那时候的村小学,就是2间土坯房,地面就和我家一样的泥土地,根本没钱铺砖地。课桌是在用土坯砌成的垛子上搭上木板做成的。黑板是用水泥抹的,刷上黑墨汁。我当教师没几年,村里因为开办煤矿有钱了,1984年的时候,还在村小学的原址上,盖起来一栋有十几个班级的3层楼教室。现在这栋楼还在,虽然荒废了,可我们村好多人都是从这所学校里培养出来的。”
现在的唐新友早已不在煤矿里打工,他自己有机会的时候就承包一些工程,没有工程的时候,就在村里耕种他的承包地。父母10多年前就和他们搬到一起居住,作为儿子,他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孝敬父母,共享天伦之乐。“我有3个孩子,他们和我不一样,成年后都搬到市里居住了。在市里做生意,也买了楼房,他们现在的小日子比我们过得好。一有时间,孩子们就全都回来,在农村的家里住几天。”唐新友说。
夏天的南荒村,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人们在村文化广场上,有的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天说话,有的走进邻居家串门唠家常。唐新友和妻子坐在唐家大院的凉亭里,沏上一壶香茶,慢慢地品味着。唐家大院的称呼由父亲那里传给了他,作为大院的主人,他相信今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美好。 文·摄影/记者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