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庆祝自治区成立70年  >  聚焦   
【草原人家·回望70年】赛罕乌拉山下的和谐音符
内蒙古新闻网  17-07-19 22:43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在巴根吐村,牟双利来到贫困户呼其图家,一起探讨养殖技术问题。记者  怀特乌勒斯  摄 

  本网讯(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包塔娜 霍晓庆 王塔娜) 迎着6月的清风草香,走进赛罕乌拉山脚下的索博日嘎镇,但见西拉沐沦河蜿蜒流淌,屹立千年的辽代释迦佛舍利塔,让这个灵动秀丽的小镇增添了几多厚重。

  索博日嘎镇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居住着蒙、汉、回、满等17个民族2万余人口。多年来,全镇人民休戚与共、携手相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俯拾皆是。2013年,该镇被评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镇,2016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村子分开了,但心不会分开

  “他家牛又生病了?已经中午了,你吃了饭再过去吧。”“不吃了,给牛看病要紧,我得赶紧过去。”时近中午,刚在地里劳作完准备回家的井桂林夫妇接到了邻村乌兰绍荣嘎查呼格吉勒图的电话,得知他家牛生病需要紧急救治,丈夫金鱼民放下手里的活儿就赶了过去。

  早在1980年以前,索博日嘎镇乌兰绍荣嘎查和常兴村是一个村,1980年1月1日,依据农牧业特点,分成了以农为主的常兴村和以牧为主的乌兰绍荣嘎查。村子分开了,但村民的心没有分开。

  这不,今年春天井桂林要给羊改良配种,可整个常兴村的人都忙着种地,找不到人帮忙,情急之下,井桂林想到了乌兰绍荣嘎查的吉雅图。果然,一个电话打过去,吉雅图就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来了。“给羊配种可是个体力活儿。每只羊要抓6次才能配种成功,难度很大,一般花钱都没人愿意干。”井桂林说。然而,这几个小伙子,在30多摄氏度的羊圈里连着抓了几天羊,1分钱报酬都不收,这让井桂林到现在心里都过意不去。

  “互相帮助在我们常兴村和乌兰绍荣嘎查是常事儿,恐怕讲上几天也讲不完。”井桂林一边拍拍身上的泥土一边说,“我家种着200多亩小麦,每年秋天打完麦子,眼瞅着马上要下雨了,好几百袋麦子扔在地里拉不回去。着急的时候,我就给胡吉图打电话,他不管多忙都会来帮忙,年年都是这样。”

  得到别人的帮助,井桂林夫妇也惦记着帮助别人。爱人金鱼民是兽医,每当得知有人家牲畜生病,他都立即放下家里的活儿急着赶过去。2015年春天,乌兰绍荣嘎查牧民呼格吉勒图家有七八头牛肚涨不消化,眼看着牛一天天消瘦下去,呼格吉勒图急得团团转。经过检查,牛是吃了牧场网围栏的铁丝,如果不及时做手术,铁丝就会扎穿胃,扎到心脏上。当时,正是春耕的时候,自己家也特别忙,但金鱼民没有任何犹豫,及时赶到呼格吉勒图家给牛做了手术。

  在这两个村,一个传承多年的习俗就是蒙汉族相互认干亲,认了干亲,从此就是一家人。“嘎查有65户常住户,据我所知,80%的人家都认了干亲,有的人家最多认了五六个干儿子干女儿。认了干亲,就跟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叫爸爸妈妈,平时特别亲密,逢年过节还要拿着酒和点心上门拜访。”乌兰绍荣嘎查嘎查达斯琴巴图说。

  互帮互助,日子有奔头儿

  日暮时分,村子里炊烟袅袅。呼其图赶着羊群回家,院子里新盖的蓝色棚圈在夕阳下格外醒目。

  指着这些棚圈,呼其图给记者讲起它的来历。

  呼其图是村里的贫困户,2015年,呼其图想盖新棚圈,扩大养殖规模,打个翻身仗。可是,亲戚朋友都借遍了,还有5万元的资金缺口。一边工程催着用钱,一边因为信用社贷款没还,无法继续贷款,“就算把家里的羊都卖掉,也堵不上这个窟窿,而且如果真把羊都卖了,这棚圈不是白盖了么!”纠结愁闷了好几天,呼其图还是去找一直无偿帮助他和村里人的牟双利。“这几年羊价格低,收入少,信用社贷款到期还不上,周转不开,全靠他帮忙协调。”呼其图说。

  牟双利是党员示范户,在村里最先搞育肥,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因为他头脑灵活,人脉广,经常卖草卖料帮左邻右舍渡难关。这次,他以自己的名义借了5万元,帮助呼其图解了燃眉之急。

  巴根吐村有6个小组,其中只有1个是牧业组。看着呼其图和其他老乡一次次陷入困境,牟双利决心要拉大家一把。“以前,羊两年卖一茬,利润很低。如果育肥的话,一年能卖两茬,而且出栏价格高,刨去饲养成本,1只羊能多赚200多元,几个月就会翻一番。”牟双利说服呼其图和其他村民。

  今年,在牟双利的带动下,呼其图开始搞育肥。刚开始不懂技术,牟双利每个星期来他家一次,教他什么时候加料,如何加料。羊能出栏了,还帮着他联系卖羊。“一共育肥500多只羊,前几天卖了200多只,每只卖740多元,4万元到手了。要是不育肥,一只也就卖300多元。这样下去,今年我就能脱贫了。”呼其图高兴地说。

  在呼其图家里,墙上最显眼的地方贴着一个家庭牧场的证书。这是呼其图和其他4户组成的家庭牧场。“过几天再引进200只羊,到9月份又能出栏了,今年的利润少说也有10来万。”呼其图对未来日子充满信心。

  他家我家,都是蒙汉一家亲

  “他无儿无女,既然来了我们村,就是一家人,我们不帮他,谁帮他。”阿山艾里嘎查的宁布老人,说起两次参与救助村里五保户张国良的事,仍历历在目。

  张国良是汉族,大家都叫他张羊倌,20多年前从外地来到本村,如今年轻一辈已经叫不上他的名字。2015年秋季的一天,宁布接到张国良邻居根卜的电话:“张羊倌病了,咱俩得送他去趟医院。”当时,周围只有宁布家里有私家车,他没有丝毫犹豫,和根卜将张羊倌送到医院,在医院守了3天,待病情好转后,又将他送回家里。2016年,张羊倌又生了重病,宁布再一次将他送到医院。这次,张羊倌没能回来。“到医院不一会儿就吐了血,等叫来他的亲戚,人已经不行了。一路上还对我说,两次送他去医院,他很过意不去,要给我出油钱呢,这说没就没了。”宁布的话里透着感伤。

  在阿山艾里嘎查,记者听说蒙古族小伙乌云毕力格娶了个外地的汉族媳妇,可是婆媳相处得像母女,便上门去听听她们的故事。

  10多年前,乌云毕力格和陆海燕在外地打工时相识。“我妈那时候担心语言不通,一心想让我找个蒙古族媳妇儿,没想到我偏偏带了个汉族媳妇儿回来。”乌云毕力格说罢,一家人都大笑起来。结婚10年,乌云毕力格每年都有半年的时间在外地打工,家里朝夕相处的是婆媳。

  “刚开始虽然不习惯,听不懂蒙语、吃不惯蒙餐,但是每天从地里干活回来,妈妈都做好了饭等我吃。妈妈脾气好,我说啥她都不跟我计较。”

  “她看着瘦弱,但特别能吃苦,家里的活儿都抢着干。儿子不在家,媳妇一个人种10多亩地,喂二三百只羊,很不容易。我嘴上不说,心里早已认定了这个儿媳妇。”

  婆媳俩你一言我一语,采访变成了婆媳互夸大会。

  落日的金辉洒在绵延的赛罕乌拉山上,山脚下的索博日嘎镇静谧安详。

  草原之上,塔影千年,光阴流转,风气永传。

  【记者手记】

  索博日嘎镇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地区,各民族像一家人那样,不分你我、心灵相通、共担风雨。一路采访,一路被这些细小而温暖的故事感动。

  索伯日嘎镇党委副书记杨向军的一番话,为这里团结互爱的乡风给出注解:多年来,从上至下,党委、政府都把民族团结作为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石。

  在这里,各民族共生共存、和谐共荣的土壤,培植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良好民风。特别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倡导各民族互相尊重和学习彼此文化,通过文化上的交流融合,带来情感上的亲近融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各民族之间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索博日嘎镇的民族团结合力,已成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可靠力量。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