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防沙治沙专题  >  动态聚焦   
从生态链到产业链 内蒙古治沙成果显著
内蒙古新闻网  17-08-03 17:07 打印本页 来源:国际在线 
 

内蒙古乌海市乌海湖。王全文摄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成为新中国实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光辉起点。70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守望相助,各项事业显著发展。多年来,内蒙古坚持生态治理,先后实施了京津风沙源、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

  “最早,乌海是产煤的地方,这个地方风沙也大,现在你看我们乌海绿化的多好,环境也好,这空气也好,尤其是近五六年环境变好了,可好了。”

  周末,乌海市民白大妈和老伴带着小孙子在乌海湖周边游玩。让她欣喜的不仅是晚年幸福生活,还有这几年乌海的城市绿化。近年来,乌海市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城市的绿色越来越多。随着乌海湖的形成,城市绕城水系开始伸展,昔日垃圾成堆的干沟渠变成了碧波荡漾的景观河,蓝天、碧水、绿地相映成趣。这也让乌海的旅游业迎来发展机遇,内蒙古乌海市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史海东告诉记者:“自从乌海湖建成以后,我们的生态大大的改善,近几年绿化投入大概用了50多个亿,尤其乌海湖对生态非常有利,现在小长假自驾的游客非常多,今年的旅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了23%以上,游客也逐渐增减,我们不断打造景区优美的环境,我们还从软实力上比如服务、酒店、景区(设施)加上等,(对发展乌海旅游)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分布着乌兰布和、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三大沙漠,近年来,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实施禁牧、植树和大力推广沙产业等措施,在防沙治沙的同时试图走出一条发展致富之路。这样的政策也让当地的牧民得到甜头,阿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的牧民马忠强就是其中之一,“现在每年的收益少说也在10万以上吧,以前放牧(年收入)在5万以内,以前苁蓉收的少,现在有了苁蓉的收入后,一年加起来20万没问题。“

  梭梭和苁蓉的每亩产值最高可以达到四千到五千元。没有种植之前,这些地区都是荒漠化草原,农牧民全凭国家的补贴来生活。同时,种植梭梭可以防风固沙,接种苁蓉产生经济效益,内蒙古阿拉善苁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祁成宏介绍说,“我们的种苗基地,就是把许多沙生植物培养他的种子和苗子,无偿的给当地合作社的老百姓去种植,老百姓种植出来的苁蓉和锁阳,我们再以市场价收购回来,生产加工产生附加值,通过我们的这个企业也带动了阿拉善周边3万多农民来做这个产业。”(记者王全文)

内蒙古乌海市乌海湖远观城区。王全文摄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左旗治沙后绿地成荫。王全文摄

内蒙古乌海市乌海湖旅游景区。王全文摄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牧民正在种植梭梭。王全文摄

[责任编辑 王彤]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