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演出送到牧区。
丰饶的草原上,天地亘古,70年来牧歌悠扬,华章璀璨,文化成就,绚烂夺目。
70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文化创新活力迸发,大大增强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积淀多年的草原文化节成为集中展示和打造精品文艺创作的最大舞台;在草原上活跃了半个多世纪的乌兰牧骑、获得国际大奖的“彩云服务”是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最好诠释;文化遗产保护有序开展,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传承工作得到重视,悠远的蒙古族长调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市场持续稳定、文化产业蒸蒸日上,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活动正在日益成为四季草原吸引五湖宾朋的理由……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拓展,继承发展、传承创新。在广袤的大地上,在丰厚的沃土中,“中国古如歌之乡”“安代之乡”“乌力格尔之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中国那达慕文化之乡”“长调之乡”……一朵朵草原文化奇葩光彩炫目!
从建设文化大区,到建设文化强区,砥砺前行,步履从容。站在历史的节点,自治区文化事业朝气蓬勃、锐意进取、勇往直前!
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
草原书屋极大地丰富了牧民业余生活。
第十三届草原文化节话剧《巡城记》剧照。
【数据】
1“十二五”时期全区文化文物事业财政拨款共计111.46亿元,较“十一五”时期的44.18亿元增加了67.28亿元,增长152.26%。
2.全区三级艺术表演团体每年惠民演出12000余场,其中下基层开展惠民演出超过7000场,全区每年举办导向性、示范性文化活动1000多项,其中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节庆110多项,参与人数近3000万人次。
3.截至2016年底,全区建有县级以上图书馆117个、文化馆119个,苏木乡镇和街道文化站1060个,嘎查村文化室10576个。
4.截至2016年底,全区有75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80个图书馆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413个苏木乡镇(街道)文化站达到自治区三级以上标准,23个旗县(区市)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49个旗县(区市)为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全区文化先进旗县”。
5.全区每年举办导向性、示范性文化活动1000多项,其中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节庆110多项,参与人数近3000万人次。
6.截至2016年底,全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古迹21,000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1处、盟市级、旗县(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0余处。全区共登记国有可移动文物总数约为112万件套,居全国第6位。博物馆免费开放有序开展,全年免费接待观众3000余万人次。
7.全区有国家级非遗项目有89项、自治区级499项、盟市级1247项、旗县级2366项,有国家级传承人37名、自治区级传承人674名、盟市级传承人2628名,旗县级传承人4308名。
8.截至2016年底,全区共有文艺演出、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文化娱乐、网络动漫、文化旅游、艺术品业以及电影发行放映等文化市场主体1万多家。
9.近年来,自治区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不断扩大,先后派出300多个文化艺术团组5000多人次,分别赴美国、英国、俄罗斯、蒙古等40余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开展文艺演出、展览、培训、讲座等文化交流活动。
【政策】
1.文化创新发展《自治区“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
2.公共文化服务《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社区与机关单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用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项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
3.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关于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的意见》
4.文化市场执法改革《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
5.文物保护《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文物创意产品开发实施意见》《内蒙古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大纲》
6.文化产业《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7.文化市场《文化市场管理条例》《关于加强新形势下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
小链接:2016年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提速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之后相继编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文件,推动了全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自治区文化事业投入持续增长、文化艺术创作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有序开展、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文化市场环境持续改善、对外文化交流亮点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