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
如果你到过沙漠,极目望去,视野里除了漫漫黄沙,就是苍茫的天宇,你就会对沙漠里的生灵尽失幻想。没有飞鸟的影子,也没有清泉流过,有的只是荒凉干旱的沙丘、肆虐的风沙、不期而至的龙卷风。
蓦地,有一丛绿色从沙丘顶部跃入你的眼帘,于是生命便蓬蓬勃勃地出现了。红柳、梭梭、白杨、松树,乃至苁蓉、甘草、瓜果、水稻……当镜头一幕幕从我们眼前呈现、掠影、定格,你的惊讶慢慢就变成了惊艳。
戈壁茫茫,黄沙肆虐,只闻驼铃不见驼队的边关,何以渐渐人声鼎沸?纱巾紧裹,举步维艰,满眼灰黄的城市,何以逐步绿意婆娑?牛羊嘶叫,牧民悲歌,满是沙粒的草原,何以变得如此肥美?
一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生态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各族人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坚持走绿色富区、绿色惠民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各地充分利用沙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沙草产业,有力带动了沙区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占自治区总面积52.2%的荒漠化土地和35.05%的沙化土地,在沙产业的带动下,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初步形成了荒漠化防治与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良性互动的局面,昔日人们躲着跑的沙子,而今成了致富的“金蛋蛋”。
内蒙古,一个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铿锵步履中,在滚滚向前的历史浪潮中,正演绎着“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华丽转身!
治理前的浑善达克沙地。
如今的浑善达克沙地,不仅实现了由“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历史性巨变,还搞起了大雁、梅花鹿等特色养殖。
利用沙漠自然景观和生态建设成果,响沙湾着力打造绿色产业,开发旅游产品。现在,响沙湾已经发展成为5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自治区重点打造的品牌景区之一。
达拉特旗中和西镇红艳艳的枸杞在沙地里扎下了根,让这里的农民过上了红火火的日子。
【事件】
●2002年10月28日,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省级防沙治沙民间社团组织。该协会的宗旨是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及内蒙古防沙治沙规划,组织动员社会各界、民间组织及各族群众积极参与防沙治沙各项活动,为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2009年12月31日,由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共同筹建的中国沙草产业研究中心在内蒙古大学成立。该中心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开展现代生物、环境、工程、经济、管理等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动自治区乃至全国沙草产业的发展。
●2012年11月28日,阿拉善生态沙产业高峰论坛暨项目推进会举行。22家企业与当地政府签订了总投资123亿元的合作框架协议,治理、开发乌兰布和沙漠东缘上千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不毛之地。
●2015年11月12日,阿拉善盟乌兰布和科技引领沙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科技引领沙产业发展。与会代表聚焦乌兰布和沙漠生态问题,探讨依靠科学技术推进沙生植物产业化发展,实现乌兰布和示范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沙区群众整体脱贫,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2016年7月30日,总投资15亿元的沙产业示范项目落户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项目利用鄂尔多斯现有沙柳资源,依托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提供的沙柳木型材制造和装备技术,用5年时间分3期建设50万立方米改性沙柳木绿色型材生产基地。
●2017年3月17日,沙产业专利大数据服务平台在阿拉善盟开通运行,这是全国首个为沙产业企业提供专利等信息资源服务的大型数据服务平台。目前该平台已收集加工沙生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特色资源利用、沙产业农牧机械与设施建设、沙漠生态治理、沙产业重点企业等5大部分的专利信息近10余万条。
●2017年7月29日至30日,第六届库布其沙漠国际论坛在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召开,全球300多位政商及学者代表参加论坛,为如何更有效治理荒漠化问题建言献策。与会代表认为,中国在库布其创造的“治沙——生态——经济——扶贫”平衡驱动发展的生态修复模式是“治本良策”,为对抗荒漠化的大规模行动树立了典范。
【链接】沙草产业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上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他预言,创建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将是21世纪在中国出现的第六次产业革命。
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不仅有大草原、大森林,也有大面积的浩瀚沙漠。分布于我区12个盟市、90个旗县境内的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布其等5大沙漠,以及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等5大沙地,连同阴山北麓严重风蚀沙化土地,总面积达4159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35.16%。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滞后。
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草产业构想,是用系统思想、整体观念、科技成果、产业链条、市场运作、文化对接来经营管理沙漠资源,从而实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同时,钱学森曾指出,沙产业草产业是最少消耗水分、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的绿色植物产业,是用现代技术组装起来的、在“不毛之地”进行的大农业生产,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新的文明。
上世纪90年代,长期遭受沙害的内蒙古率先实践钱学森理论,于2002年成立了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钱学森担任名誉顾问。钱学森的沙产业草产业理论在内蒙古得到了成功的实践,并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今,沙产业草产业已成为我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全区已有沙草加工企业近千家,开发了以沙棘、甘草、沙柳、肉苁蓉、螺旋藻、羊绒、獭兔种养加工和生物质发电等多条产业链,并整合、集群为新型的沙草产业体系。
不仅如此,我区还涌现出一批大企业加盟的沙草产业实验示范基地、沙草产业集团及研究所,而且成长起一批靠产业治沙的龙头企业领军人物,市场上也有了叫得响的沙草产业新饮品、新药品、新用品。目前,甘草、苦豆籽、沙漠葡萄、沙地西瓜、莜麦、马铃薯等特色产业渐成规模,带动上百万农牧民增收致富,也给沙地披上大片绿色,出现了“人退,畜退,沙也退”的良性循环,为治沙实践积累了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