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花海数康城
鄂尔多斯市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生产线
风能发电
绿染山川
生态之城——康巴什
鄂尔多斯市位于自治区西南部,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其中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占48%、丘陵沟壑占48%,沃野良田仅占4%。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受自然变化和开垦、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影响,造成严重的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鄂尔多斯这块曾经美丽的土地一度生态持续恶化。
数十年来,鄂尔多斯从上到下坚持不懈地开展以治沙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在不断的实践中,根据全市的地貌类型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开创了独特的分区治理模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例如在库布其沙漠,采取“南围、北堵、中切隔”的治理模式,通过生物锁边林草带、天然十大孔兑及穿沙公路切割治理;在毛乌素沙地,采取“庄园式生物经济圈”的治理模式,运用封飞播造等措施综合治理开发。截至目前,鄂尔多斯市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12.16%,上升到2016年底的26.7%,植被覆盖率由2003年的不足30%,上升到2016年底的75%左右。
内蒙古党报联盟成员单位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联合采访活动展示
在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等很多一线城市的街边大屏幕上,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常常让人感动至落泪,那是一个名叫张喜旺的人开启了人们认识鄂尔多斯的另一个视角。当他扛着铁锹树苗行走在库布齐沙漠,漫天黄沙里,只有他坚定的话语落地铿锵:“有绿色就有希望”。
因为绿色,是鄂尔多斯200万百姓孜孜守护的图腾之色。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鄂尔多斯沙漠(地)和干旱硬梁、丘陵沟壑区各占“48%”,宜开发土地仅4%,如何让绿色和梦想一样生长茁壮?鄂尔多斯人用行动作答。一代接一代地干,一棒接一棒地跑,千方百计植树造绿、节能减排、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将荒山荒地变成了绿水青山,筑牢了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鄂尔多斯防线,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6个旗建成自治区园林县城。同时,大力发展林沙产业、新兴产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破旧立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绿水青山又成金山银山。
横平竖直,气贯长虹,“秀美鄂尔多斯”正在高原上,用精神书写着“绿色”的壮阔之景。
“绿色风暴”:吹尽黄沙始到金
上世纪70年代,家住伊金霍洛旗的贾道尔吉,被分配在霍洛林场,来到哈拉沙作业区。刚来的时候,这里放眼望去全是沙子,不长一草一木,一刮风眼睛也睁不开,有时候第二天早上起来半截房子都在沙里了。就是在这样恶劣环境中,他一待就是整整38年,完成植树面积近万亩,护林面积6万亩。树木染绿了座座荒凉的山头,而他也两鬓如霜。
像贾道尔吉这样的“笃行者”,在鄂尔多斯大地上又何止十个百个?我们看到的是每年春回时分,一个个奋力植树的匆忙身影,他们不论春夏秋冬,都坚守在治沙的路上。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份份的坚守,今天的鄂尔多斯,人在绿中,城在绿中。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名副其实。截至2016年底,全市森林资源面积达到了3480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26.7%和75%以上,较2000年分别提高14.54个和40个百分点。
追寻绿色的脚步,常常忘了何时开始,却从不曾停止。
上世纪70年代,土地沙漠化及水土流失灾害波及鄂尔多斯86%的土地。近50年内,黄河鄂尔多斯段内泥沙淤积量高达12.9698亿吨。鄂尔多斯由此成为全球荒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作为中国风蚀中心、暴雨中心、多沙粗沙中心、煤气储藏中心,区域4大中心的叠加更是直接影响到中国环境、能源和生态的安全。
主动出击,鄂尔多斯吹响了决战沙海的集结号!
世纪之交,鄂尔多斯掀起了绿色风暴。禁牧、轮牧、休牧,鄂尔多斯首开历史先河,让草原的40%禁牧,60%休牧、轮牧;除了这些“常规动作”之外,市里重新规划确定了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开始实施“转移收缩”战略,先后转移了40多万农牧民实施“大漠披绿”和“水草丰美”工程;划定16个无人居住、总面积达2万多亩的生态自然恢复区,使生态得以大面积修复;变革生产方式,改千百年遍地放养的生产方式为高效舍饲生产方式,为生态恢复和治理腾出空间。此外,还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治理、自然保护区等项工程建设,形成了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大好局面。
期间,鄂尔多斯率先着手顶层设计,将荒漠化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市编制了林业、农牧业、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一揽子规划,在加大科技造林的同时大力推行“掏钱买活树”的约束机制和“以补代造”“以奖代投”等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农牧民通过承包、入股、租赁以及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防沙治沙。全市涌现出了亿利、东达等防沙治沙典型企业以及殷玉珍、乌日更达赖等一批防沙治沙先进个人,也带动了一大批农牧民和社会各界投资生态建设,造就了全民爱绿、植绿、护绿的优良氛围。
在鄂尔多斯,还有一种被称为“地球环境癌症”的砒砂岩地区。这里沟壑丛生、砂石纵横,岩层风化剥蚀,遇风成砂,遇水如泥,极难治理。智慧的鄂尔多斯人采取了以水定树的新理念,走出了一条砒砂岩小流域生态治理的新路。“梁坡—沟头—沟川”,“水—土—树”,通过无数小流域生态系统的大联合,最终形成了一个覆盖砒砂岩区域的大流域生态经济型生物群落。
一代一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不仅探索出了多种适合于本土、也可借鉴于世界的治沙模式,同时还创造出了荒漠化治理6大技术体系100余套核心技术。如:封沙育林中的灌木平茬复壮技术、人工促进母树林扩繁和补植补种技术;飞播造林中的种子包衣丸粒化处理、播区地面处理等技术;人工造林中的苗条全程保湿、植苗造林、直播造林、扦插造林、容器苗造林等技术;沙地造林中的沙障设置、水枪冲沙柳技术;梁地造林中的抗旱保水整地、抗旱栽植技术——无不凝聚着鄂尔多斯治沙人的智慧和汗水。
经过多年努力,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10年间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580.8万亩,年均减少58万亩;沙化土地总面积减少42.69万亩,流沙面积由1715.96万亩减少到1028.21万亩,减少687.75万亩。目前,境内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70%和25%,毛乌素沙害基本消失,库布其沙漠趋于稳定。
“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当茫茫沙海不再是满眼黄沙,“绿色中国梦”开始在这片土地上铺陈壮丽之境。绿色,既是鄂尔多斯的全民事业,也是惠及后代的潜力产业。
沙里淘金,是鄂尔多斯人在摸爬滚打中用汗水滋养出来的“特殊经验”。按着“反弹琵琶,逆向拉动”思路,鄂尔多斯在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为林沙产业发展开通“绿色通道”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企业建基地、基地连农户”“企业对协会、协会联农户”方式,鼓励农牧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生态建设的大好前景,使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多元共赢,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敢吃“螃蟹”的鄂尔多斯,让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的沙产业理论得到了成功的实践。
鄂尔多斯利用沙漠丰富的光、热资源,通过大棚和节水灌溉技术,把荒漠变成农场、牧场、林场,再利用这些资源发展绿色产业。以沙柳生产人造板、生物质发电为主导的林板、林电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柠条、杨柴为主导的高品质饲料产业链;以沙棘果、叶生产酱油醋、果汁、黄酮等为主导的绿色食品产业链,三大链条“钱景”广阔,成为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最有力的注脚。
目前,鄂尔多斯已建立了荒漠化治理示范区200余个,衍生了生态产业化基地30余个,鄂尔多斯治沙富民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今天的鄂尔多斯,水不出地、沙不出沟正在从理想变为现实,进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了80%以上,荒漠化土地从1977年约占总面积的86%快速减少到2016年的23%,区域森林覆盖呈现跨跃式“两级跳”,精准脱贫人口达90%,创造了沙漠地区的“绿色脱贫样本”。这是鄂尔多斯人沙鏖战中的嘹亮凯歌!这是鄂尔多斯创造的荣光,这是鄂尔多斯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防沙治沙贡献的力量!
“绿色洗牌”:百舸争流千帆竞
“我们这个项目虽然是以煤为原料,生产烯烃,但力求做到增产不增污,这也是我们在鄂尔多斯成功落地的最大优势”,在投资近600亿元的中天合创鄂尔多斯煤炭深加工项目,这样的说法不止一次得到验证。这是国家确定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拥有国内目前在建的最大规模煤制烯烃装置,也是鄂尔多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之一。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21度”的休闲避暑之都、全国首个4A级城市旅游区,让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更加壮美,都需要以“绿”为底,铺陈出天蓝云淡、水清花红的城市理想。
产业由黑变绿,是鄂尔多斯生态建设大局中的一步重要“落子”。
从“一煤独大”到多头竞发,鄂尔多斯的产业洗牌,始终遵循以“绿色”为底线。不论是以煤炭、电力、燃气、化工为主导,以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为辅助的多元化发展格局,还是以清洁能源输出、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现代装备制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五大基地建设,都将“绿色”推向更高的境界。
“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这样的言词再次彰显了鄂尔多斯的思路开阔、目标笃定。全力以赴边建设边发展,鄂尔多斯制定了《鄂尔多斯市环境承载力与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工作大纲》,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对煤炭资源进行整合,实行“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的措施,使矿区绿化迅速恢复。实施环境保护综合整治3年计划,集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棋盘井蒙西等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同时,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对煤炭、电力等行业实施循环技术改造,开发建设一系列循环利用项目,培育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乙烯等清洁能源产业相继崛起,引进建设了神华煤直接液化、中煤大化肥、中天合创煤炭深加工、伊泰精细化学品等一批资源转化项目,初步形成煤基多联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资源清洁高效集约开发利用的好路子。
目前,全市煤炭洗选率达到90%以上,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18%,电力装机容量2082万千瓦,现代煤化工产能1533万吨,被确定为4个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之首,国家清洁能源输出主力基地。
随着节能减排措施的掷地有声,鄂尔多斯全面完成国家和自治区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被确定为国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国家首批战略环评示范城市、自治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连续4年达到340天以上。
除了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以“绿色”为基准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是鄂尔多斯绿色谱系中的又一点睛之笔。及早布局建设了高新区、装备制造基地、空港物流园区及大数据产业园、综合保税区、内陆港等一批高端产业集聚平台,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全面兴起。目前,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2家,培育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优势企业7家。
已形成37万辆汽车、60万台发动机、45万台变速器产能,正在建设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京东方电子产品、云泰互联大数据等项目建成投产,建成液晶显示器产能80万张、蓝宝石产能1200万片、多晶硅产能8000吨。羊绒、陶瓷、PVC等产业提档升级,羊绒衫生产规模达1000万件,建成建筑陶瓷生产线14条,形成150万吨PVC、11万吨PVA产能——冲破传统产业的桎梏,高新产业正在成为鄂尔多斯绿色发展的“千斤顶”。
发展与保护并驾齐驱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意,深谙此道的鄂尔多斯人,将环境保护置于发展大席的“上座”。建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最严门槛监管机制,以环境承载能力定产业、定项目。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出台《鄂尔多斯市环境保护条例》《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制度,制定中心城区产业负面清单,编制完成全市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表,用制度红线守住了绿色底线。
“十二五”以来,围绕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市制定了总体实施方案及分年度行动计划,加紧完善了生态文明考核问责机制,将节能减排、环境质量、生态建设等指标纳入各旗区党政绩效考核;开展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全区试点工作,制定了试点方案及工作规划;以鄂前旗为试点,编制了我国西北地区首套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严格落实国家“大气十条”,削减二氧化硫11.2万吨、氮氧化物7.8万吨、化学需氧量1.2万吨、氨氮0.15万吨,超额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严格落实国家“水十条”,完成42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综合整治,建立了“三条红线”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工业用水定额标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6%。
绿色,因百姓而造,为百姓而享。除了生态文明的大布局,产业转型的大洗牌,在“小气候”上,鄂尔多斯一样专心、专情,全面提升百姓在一花一草中得来的舒适感、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鄂尔多斯让绿色成为民生序列最耀眼的“公共产品”。实施了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和棚户区改造,地下管网、绿化美化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扩大城乡居民的“绿色氧吧”。“十二五”以来,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56平方公里;建成大型公园150个、休闲广场37个;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均达到9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绿地率达到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3平方米。建成自治区级美丽宜居示范镇村8个,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地区。
温暖的数据,耀眼的成绩。绿色鄂尔多斯建设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渐趋完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现由能源大市向节能减排先进市和环保模范市转变,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鄂尔多斯防线更加牢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导区”,鄂尔多斯梦想成真。
鄂尔多斯高原,尽显绿染的风采。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对鄂尔多斯而言,以绿色作为城市的底色,就是他们始终如一的奋进力量。全力推进生态建设由人工分散治理向集中自然修复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重造轻管向造管并重转变,由治理向经营转变,由部门努力向全社会努力转变,鄂尔多斯日以图新,周而复始。当梦想照进现实,鄂尔多斯人期冀已久的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互动共赢新格局顺理成章,正一词一句地镌刻于“乌金大地”。《内蒙古日报》记者王玉琢《鄂尔多斯日报》记者张晓艳王亦然 (图片均由刘博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