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庆祝自治区成立70年  >  报道云   
【草原人家·回望70年】卓日格图一家三代铸钢魂
内蒙古新闻网  17-08-14 11:05 打印本页 来源:北方新报 
 
全家福(资料图片)
长子吴思杰(资料图片)
年轻时的卓日格图(资料图片)
外孙杨毅(资料图片)

  60年多年前,大批中华儿女为了新中国一个气势恢宏的钢铁梦,从四面八方汇聚于祖国西部边陲——包头的荒漠戈壁,今年已经90岁的包钢热电厂党委原书记卓日格图(汉语名字:吴景华)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包钢,他的子孙们,也一路踏着先辈的足迹继往开来……

  平地起家建包钢

  卓日格图老人鹤发童颜、身体硬朗,除了耳朵有些聋以外,与大家交流时思路清晰,说话流利。聊起那段燃情岁月,老人略显浑浊的双眼绽放出了青春的光彩。卓日格图说,他1946年参加工作后被派到内蒙古青年团干部速成班学习,由于表现突出,在1949年被选送到吉林工专学习机械制造专业,于1953年2月毕业,当时内蒙古没有机械厂,中央人事部的工作人员问他想到哪里工作,他说要去最艰苦的地方。

  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的重工业部决定在包头地区建设一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卓日格图说:“当时,建设包钢的筹备处设在了位于北京西直门的冶金研究所五四钢铁公司,我去筹备处报到时,公司只有26人。我负责收集水文、地质、气象等资料工作,包钢开建后我去了包钢热力厂担任副厂长。”

  后来包钢筹备处人员陆续由北京来到包头,住在包头市东河区建设指挥部和职工宿舍。卓日格图说:“刚开始这里是一片荒沙,没有树木,没有道路,也没有其他建筑物。大冬天我们住在帐篷里,夜里刮风,被子上一层厚厚的沙子,饭菜里有沙子是常事。”

  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卓日格图却对未来充满希望,他说:“当时包钢厂区的规划像个‘大斧头’,包头市的规划像个‘大鸭蛋’。从昆区延伸到东河区,以昆都仑河为界,河西是厂区和绿化带,河东是包头市区生活区。厂区幼儿园配有哺乳车,厂区设计了绿化带以保障生活区的环境……总之考虑得很全面,号称要将包头市建成上海一样的综合型工业大城市。”

  卓日格图的老伴张凤珍对记者说:“1958年,我当时在鞍钢发电厂工作,卓日格图被派到我厂实习。在工作中,他经常给我讲包钢有多么美,在他描绘的蓝图中,我不顾家人的反对跟他来到包头成家立业。”

  张凤珍介绍,刚到包头时,包头市政府还在东河区。苏联专家已经完成了对包钢最初的设计,炼钢厂的设计也做好了,由二冶负责的厂区基建已经开工。机械总厂最先开始建设,因为机械总厂建成后就能生产机器配件和铸件支持其他厂的建设。她也被分到包钢热力厂鼓风机站工作。

  “那时去上班得先趟河才能到达包钢厂区,当时大家的工作热情都很高。因为我们都知道‘平地起家’建设钢铁基地的困难,所以每个人都把责任和担当扛在肩上,能多干一点就多干一点。”张凤珍说。

  对于张凤珍而言,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周恩来总理为高炉1号剪彩那天。“1959年10月15日那一天我终生难忘,那天我正当班,负责操作鼓风机,为了保证操作不失误,我将小徒弟们都派出去欢迎周恩来总理了。点火仪式非常成功,小徒弟们回来后非常激动和兴奋,都争先恐后地描述当时的情景。为了庆祝当天的剪彩仪式,单位食堂还给大家改善生活,每人一碗炖羊肉!”直到现在张凤珍提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激动不已。

  痴心不改包钢情

  卓日格图有4个子女,已经退休的吴思杰是长子,今年56岁,是一名子承父业的“钢二代”。

  吴思杰告诉记者,60年代他们全家随父亲去了天津铁厂。铁厂在一个小山村,地理位置偏僻,生活条件差,最重要的是学习环境恶劣。工厂没有学校,他们只能跟当地老乡的孩子们一起在子弟学校上学,那时姐姐上四年级,他上二年级,下面的两个弟弟还没到入学年龄。他和姐姐经常被当地学校里的孩子欺负,根本就没有办法正常学习。

  在这种环境下,十几年过去了。卓日格图的孩子们全都成长起来,1981年他们全家调回包钢,孩子们都成了“钢二代”。

  那时候国家已经恢复高考,姐姐吴俊梅考上了包头电大,1983年毕业后去了包钢热电厂电气车间工作,后来调到工会工作;吴思杰考上了职大,1985年毕业后在包钢线材厂当了副厂长,两个弟弟也都先后进了包钢工作。

  此时,祖国大地正值改革开放,春潮涌动,包钢迎来了重大转机。

  吴思杰对记者说:“那时候年轻,真是一心想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经常加班加点连轴转也不觉得累。”尽管当时“下海潮”盛行,身边的朋友纷纷下海经商,但他们全家仍不改初心专心业务,致力奉献包钢。

  对于已经退休多年的吴俊梅而言,让她难忘的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包头钢铁集团公司、紫禁城影业公司联合出品,以他们单位一次事故为原型的大型工业题材影片《钢铁脊梁》就在包钢热电厂拍摄,她当时在工会做后勤保障工作,演员们在与他们交流时,也被包钢人的情怀所打动。

  吴俊梅对记者说:“影片是根据我们单位发生的一起特大火灾事故为蓝本改编而成的。主要讲述的是钢铁集团公司在引进国际最先进的薄板生产线以后,对沿用了50年的初轧工艺进行淘汰,关停了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初轧厂,并由此引发的故事。其中一段演的是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面前,热电厂的工人们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精神。”

  “当年发生火情时,我并不在现场,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只是知道个大概,影片拍摄的时候,我们还真没有什么感觉,觉得他们演的人和事,包括工作的场景就是我们平时的工作常态。但是影片拍摄完成单位组织大家观影,当看到平时工作中的影子,还觉得挺自豪的。尤其是看到影片中面对突然发生的高炉险情,工厂的员工、领导以及群众、曾经的同事,都毫不犹豫地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危险时,我和同事真的特别感动。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包钢人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危险、困难,心都在一起,放下自己小的利益,攻坚克难。”许多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也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矢志不渝续辉煌

  卓日格图的孙辈们各个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不仅全是大学毕业,而且都在读研究生。

  吴俊梅的大儿子杨毅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去包钢给水厂工作,看到包钢的日新月异,他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还不够,2014年又读了在职研究生。

  杨毅说,他们这一代人机会真的很多,完全可以走出去,但是从小就听着包钢的故事长大,并且看着父辈们对包钢的深情厚谊,他毅然回到了包钢。和他一样的“钢三代”在包钢不在少数。

  杨毅告诉记者,他身边就有这样的事例。一个女孩儿是学师范的,毕业的时候有机会留校当老师,但是最后也是选择回到这个两代人都为之努力、奋斗的地方。女孩儿刚到厂里的时候也有闹过情绪,女孩子嘛,都爱漂亮,可在厂里每天只能穿工服、劳保鞋,特土。烫个头发,下车间戴安全帽,一头汗,头发都压趴下了,也不好看。但是当他们真正融入这个集体,就会自觉的融入到包钢的企业文化中,自觉的就爱上了包钢,也就不会离开包钢了。

  “十二五”期间,包钢每年投入8000万元开展厂容治理,使43平方公里的厂区呈现“半区钢铁半区绿”的宜人景色。 记者 杨晓红

[责任编辑 王美花]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