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刘振华默默在乡村教育岗位上耕耘。
下雨天,她要背孩子们过河;农忙时,她要起早贪黑接送孩子;重病缠身,她咬紧牙关走上讲台……
这一桩桩,一幕幕,浸透着刘老师的心血和汗水。
扎根乡村教育
1986年,刘振华初中刚毕业两年,18岁的她以优异成绩成为了保门小学一名代课教师,从此,她扎根农村教育。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等多学科,刘老师都教过。当时,刘老师班级的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在全乡评比中都是名列第一。
1990年8月,刘振华考上了前旗教师进修学校,有了转正机会。那时,儿子刚4个月,孩子这么小,怎么去上学?“学一定要上!”于是,她带着孩子和70岁的奶奶婆踏上求学之路。
老少三代人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小房子安顿下来。
经过努力拼搏,她以全盟前20名的考试成绩,成功转正。手捧着毕业证书,她哭了。
忍病痛坚持上课
2010年,刘振华被查出多发性子宫肌瘤,做了全切手术,手术后不到一个月,她偷偷去上班。
2014年3月8日,刘振华又被诊断为乳腺癌,不久,她做了乳腺切除手术。坚持做完了6个疗程,刘振华回到家中。
当走下车,车旁、院子里、屋里都是来看望她的乡亲和孩子们,刘振华泪流满面。
看见孩子们一个都没少,刘振华很欣慰,她的心早已与乡亲和孩子连在了一起。这里的孩子太需要她了,她想着尽快开课。
村支书讲,“刘老师!你就先养病,小孩子晚学几天没事的!”
没有听从别人的劝说,刘振华硬拖着患病的身躯,领着10多个孩子走进了四处长满野草的课堂。
学前教育路坎坷
现在,刘振华已专注于学前教育,8年光景,向一年级培育输出了70多名孩子。
2016年下半年,保河村幼儿园还未建成。刘振华把自家的三间小平房变成了临时课堂。
2016年春季,临时课堂来了两个特殊孩子,一个是何嘉柱,父亲在外打工,他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在家从来不说话。
刘老师经过日常观察,觉得孩子好像有自闭症症状,于是,她上网查询,学习有关自闭症儿童训练方法,做游戏、玩积木、目光接触、拉手等方法,诱发他想要、要说、想笑。何嘉柱终于主动和老师说“再见”了,还能当场背儿歌、说童谣。孩子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便讲:“我孙子能开口讲话了,都是刘老师的功劳啊!”
常勇帅患有严重的唇腭裂,没上过学,从小就和70多岁的爷爷生活在一起。孩子刚来时脾气古怪,由于语言障碍,他经常打其他小朋友,管严了,他还动手打老师。
常勇帅听得见,听得懂,智力也没问题。刘振华便经常抚摸他的头,用妈妈的口吻和他说话。现在这个孩子已经能够从1写到10了。
育桃李硕果累累
校长刘立春评价,“刘振华老师是乡里所有老师学习的榜样,这些年,她放弃了多次职位晋升和优厚待遇的机会,对孩子一直不离不弃。她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患者,依然带病坚持工作。累倒了,从没说过累,诉过苦。在最基层的岗位上,她与保河村的乡亲心连着心,对学生的爱胜过自己的孩子。她几乎把全部时间都倾注在学生身上,倾注在基层教育事业。”
最令刘振华欣慰和自豪的是,自己用辛勤的汗水、泪水,换来了学生的美好明天。自己的学生在学习上、工作中,大多数成为了同行的榜样和精英。
2006年,她的学生周翠翠考入了南开大学,这个勤劳朴实的农村女孩已留在南开任教,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当乡亲们提起周翠翠如何优秀的时候,“那是刘老师教得好。”老实本分的周父总是这样说。
2008年,学生王晓宇被哈尔滨工程大学录取,凭借着刘老师给予的精神鼓励荣获了全院仅有的一个保研机会,现已是中科院研究所的一名主力研究员;这些年青人心怀感激地称,刘振华老师是自己人生的奠基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刘振华多次收获金灿灿的荣誉。2015年获得自治区级最优秀乡村教师称号、论文荣评为国家级一篇、自治区级两篇。(记者 赵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