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这五年·聚焦国内  >  法治中国   
"法治中国"交厚实成绩单 法治正成为人民共同信仰
内蒙古新闻网  17-09-06 09:51 打印本页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 题:筑牢长治久安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丁小溪、罗沙

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谱写下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的崭新篇章。

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法治基石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法治中国建设驶入“快车道”。

大智立法,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制定民法总则,为民法典编纂翻开关键的“第一页”;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预算法等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法律法规,让经济社会运行更加有序;废止劳动教养法律规定,更好保障公民自由权利……这五年,立法工作更加注重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法律法规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意愿,回应时代命题,引领国家发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进行解释,设立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誓制度,有效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建立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保障法律体系内部和谐一致,维护国家法制统一……这五年,法律的有效实施,让公民权利落到实处,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破除阻碍司法公正的藩篱,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司法责任制改革全面铺开,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减轻群众诉累的便民利民改革不断深化,“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的顽疾逐步破解……这五年,司法体制改革攻坚克难,人权司法保障不断完善。公平正义,已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

法治中国建设厚实的成绩单还有更多——

截至2017年6月底,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20件,通过修改法律的决定39件、涉及修改法律100件。

五年来,国务院共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43件,制定修订行政法规43部。

五年来,司法机关筑牢防范冤假错案的防线,依法纠正重大冤假错案34件。全国法院实行立案登记制以来,当场登记立案率超过95%。

……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中国,法治的力量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将权力运行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为政者须率先奉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将权力运行纳入法治轨道。推动政府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

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33条村级权力清单是给村干部立的规矩,什么事能办,什么事不能办,一目了然,可以有效防范腐败。”在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庄门村,村主任杨雯竣介绍近期出台的权力清单,为村干部权力行使立规矩、明纪律。

五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制定并公布权力和责任清单,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和责任法定化,厘清权力的边界。截至目前,全国所有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均已公布。

有权必有责,违法必追责——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包括3名副省级干部在内的几十名领导干部被严肃问责,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各地各部门不断将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落到实处,为官员套上“紧箍咒”,防止不作为,惩治乱作为。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一纸“奇葩证明”,证明的恰恰是法治的缺失。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的通知》,各地各部门相继出台大量减免证明的具体举措,“奇葩证明”“循环证明”正在逐渐成为历史。

五年来,国务院部门累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618项,“非行政许可审批”概念成为历史;国务院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削减70%以上,中央层面核准的投资项目数量累计减少90%。

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

五年来,党中央共出台或修订近80部党内法规,超过现有党内法规的40%。党内法规体系日趋完善,约束“关键少数”标准更严,使广大党员、干部将法治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让一切权力循法而行,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的节奏越来越清晰,法治中国建设的步伐越来越稳健。

让人民共享法治社会建设成果

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根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关键。

重庆南岸区海棠溪街道蜀羽家园是典型的老旧社区,政府想整治,可有些群众觉得应该全由政府掏钱,意见难以统一。2014年起,南岸区实施大事政府解决、小事村居委会主导协商、私事由居民自行解决的“三事分流”基层民主议事机制。不久,社区改造达成共识,蜀羽家园面貌一新。

建设法治社会,就是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把社会治安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群众关注什么问题,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司法机关出台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司法解释,环保部门重罚违法典型案件,监管机构加强食品药品领域稽查执法……法治让社会运行更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建设法治社会,更需要让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信仰浸润人心,全民守法的氛围日益浓厚,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把普法融入执法的全过程。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让国家机关在执法的过程中精准普法,让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法律规定,自觉执行法律裁决,并在法治实践中感受法治精神。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以道德滋养法治,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以法律守护道德底线,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在全社会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气神”。

——法治教育从青少年抓起。“七五”普法期间,法治教育将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家将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完善法治教材体系,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

回首五年,法治正在成为13亿多人民的共同信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已经迈上新的征程。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法治中国建设必将继续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

[责任编辑 王美花]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音乐剧《草原英雄小姐妹》上演
全区优秀小戏小品展演首府开演
桑格尔读秒进球 呼和浩特队主场战平
【现场】骏马奔驰备战比赛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巡视“回头看”整改情况的通报
• 公安部通令嘉奖内蒙古公安机关圆满完成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安保任务
• 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精神 研究部署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群团改革工作 李纪恒主持
• 李纪恒:坚定不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推动包头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 李纪恒: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到实处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 老西营子村考古惊现陶刻符号
• 内蒙古部分地区低温雪灾致1.6万人受灾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宣传云
•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网络主题活动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内蒙古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