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降临草原。参加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举办的“中华行——走进内蒙古”活动的海外中文媒体的记者们,近日走进内蒙古包头市大青山里的一个村落——三岔口嘎查(村)。
向往草原风情、大漠风光的人们,只有亲身感受这片土地才会了解,风情、风光的背后有生存的不易、发展的艰难。三岔口嘎查的人们生活在山里,依靠土地生活,土壤也只适合种植卖不出高价的土豆、玉米,而且常因干旱欠收,全村493户有47户是贫因户。
在吉忽伦图苏木(乡)三岔口嘎查,记者看到好几位并非本乡本土的干部,他们都是肩负帮助农民脱贫重任的挂职干部。“大干部”有大责任,“小干部”有小责任。三岔口的书记王小敏是包头市委统战部的干部,他的“责任田”就是三岔口。记者问他的驻村工作,他总以“不容易啊”开头。嘎查办公地的小院里挂满“土地托管”的展板,王小敏说:“一直琢磨才找到‘托管’这样一条路,但土地是农民的命,把土地托管出去哪能放心?别说农民,连干部都想不通,只能挨家挨户去说,带着他们去参观别人种的土豆有多好,卖的价钱有多高,慢慢地办成这件事。”
既然只能靠土地,就要提升土地的产值。王小敏介绍,土地托管就是农民把土地交给为此项目成立的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对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种植、机械化作业、专业化服务、市场化销售。农民每亩地支付1380元的托管费,春播、耕作、销售等都由合作社负责。“那么,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吗?”记者最关心的是这个问题。王小敏说:“每亩地至少增收了2000元。不用下地的农民还可以各显其能,干些别的增加家庭收入。”
记者边采访边算账,原来一个农户播种6亩土地一天需要4个劳动力和2头牲畜,现在一个人一台机器日播种面积达到50-80亩;托管合同向农民承诺亩产土豆6000斤,实际有可能达到8000斤甚至万斤,相较于农户传统耕作的亩产3000-4000斤,产量提高了一倍;托管土地种植的“紫皮土豆”是新品种,口感好,价格高,再加上耕作方式节水节肥,节约了生产成本。几好并一好,农民的增收就实现了。
记者在村里采访时,邻村爬榆树村的几位村民正在装运新收的土豆。记者看到是传统的黄皮土豆,便询问一位王姓村民:“你们不种紫皮土豆吗?”他指着连片的土豆田说:“我们不会种,那是他们种的,卖的价钱比我们高,我们这种的土豆才卖3毛5一斤。”“你们想种吗?”“想呢,不托管,给我们滴灌也行哩。”
王小敏介绍,三岔口建设起来的滴灌设施的确打开了农民的眼界,让农民眼见为实后开始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因为土地托管牵涉到几百户农户的致富梦想,是输不起的,因此,除了田间种植,还要解决储存、销售等问题。三岔口现在建设了马铃薯储窖,搭建了农畜产品电商平台,签署了十多个订购协议。围绕着土豆,各种新生事物来到了三岔口。
贫瘠的土地也能长出科技的成果,贫困的农户也会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只要够用心够努力,土豆也能圆农民的致富梦想。(记者 陈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