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这五年·聚焦国内  >  脱贫攻坚   
【砥砺奋进的五年】这几个藏区贫困村有了脱贫合作社贫困户年年享分红
内蒙古新闻网  17-09-06 21:00 打印本页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成都9月6日讯(张德禧记者雷兹)“以前赚钱一定要出远门,现在赚钱就在家门口,不用再往外走了。”四川道孚县麻孜乡小各卡村的贫困户村批感慨道。家门口就能挣钱,村批为何这么自信?原来,麻孜乡的六个贫困村成立了互助脱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引进了内江市的一家养殖公司专业发展养殖,为村里铺设了一条产业脱贫奔康道路。

  麻孜乡养殖场所处自然环境条件很好。

  成立合作社入股集体村村抱团实现共赢

  “以前出去打工,重活干不了,轻活又挣不了钱,出门在外吃住啥都要钱,很艰难。”谈起这些经历,贫困户村批陷入了沉思。停顿片刻后,村批脸上又重新露出了笑容,他说,幸亏今年几个村联合成立了合作社,他不仅入了股,还可以打一点零工,这样有活干有钱赚,年底还有分红,“日子慢慢就能好起来了。”

  农民得到实惠,这与麻孜乡合作社引进的养殖产业不无关系。

  据了解,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连片开发、抱团取暖的原则,麻孜乡成立了互助脱贫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全乡6个贫困村共计90万元的产业周转金,及每村2万元共计12万元的精准扶贫党员示范工程资金,加上成都郫都区援助的90万元,麻孜乡一共入股了192万元到合作社发展养殖。

  此外,麻孜乡还在非合作社成员的沟尔普村,以630元一亩,流转了土地33亩,实现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合作共赢。

  现代化养殖场。

  引进外地企业“零”集体经济变现代化养殖场

  麻孜乡全乡有6个贫困村,占了全乡行政村总数的近一半。6个村共有207户115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81户,占全乡总户数的22.35%;建档立卡贫困人数98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3.20%。

  据了解,在此之前麻孜乡村民经济收入基本依靠传统种植业为主,零星养殖业为辅,兼营少量运输业及手工业,经济来源单一,无任何集体经济,6个村在全国贫困线标准以下而被列入贫困村。麻孜乡党委书记白马益西介绍,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去年底,乡上招商引资引进了内江市的一家养殖公司。

  走进养殖场,可以看到整齐的圈舍,里面有监控设备、良好的采光和地暖,粮食配比也科学化,简直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养殖场。“目前,养殖场已完成建设,引进了9个品种猪,以后可以通过监控近距离了解猪的生长情况和餐食情况。”养殖公司的法人代表张健康介绍道。

  张健康说,猪的适应温度为18至25度,道孚自然环境条件非常好,猪吃的都是本地出产的青稞、土豆,“现在猪的长势良好,完全超出了预期。”与此同时,养殖场还联系了成都的销售平台,并签订了订单协议,彻底解决了销路问题。

  饲养员在给猪喂食。

  农民入股分红未来要建中大型扶贫产业基地

  按照入股分红协议,麻孜乡互助脱贫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将获得保底22万元的分红,另外还有养殖场利润的10%作为分红。合作社计划,在今年底出栏生猪3000头,预计获得经济效益为180万元,合作社分红将在18万元左右,保守估计,麻孜乡互助脱贫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的收入在40万元左右。

  据了解,麻孜乡互助脱贫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以合作协议为保障,不断开拓产品市场,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做大做强种养基地,增强了“造血”功能及自我发展能力。下一步,麻孜乡还将着力打造一个现代化的中大型扶贫产业基地,该基地建成后,将拥有140亩蔬菜大棚,年产生猪将达1000头,肉牛1500头,农民可实现持续增收。

  “我们按照‘贫困户+贫困村+基地+公司+市场’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将整合6个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周转金,连片开发、打捆实施、抱团取暖。”白马益西介绍,麻孜乡将联手内地具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撬动社会资金注入,在贫困村现有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创建基础设施先进、科技含量高、运行机制灵活、带动辐射效应明显的产业,“大家抱团努力,我们期待未来的道路会越来越好。”白马益西满怀信心地说。(道孚县委宣传部供图)

[责任编辑 刘玉涵]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举报指南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